BBC News, 中文 - 主頁
頭條新聞
特朗普摁下關稅戰核按鈕 所有進口商品加稅10%,中國等「違規嚴重國」稅率更高
這一全面關稅政策被視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國際貿易秩序的最大變動,預計在全球範圍內引發經濟震盪。特朗普說美國過去50多年來一直被「遠近各國的朋友和敵人掠奪、劫掠、強暴和掏空」。
特朗普關稅「核彈」襲擊中港台 冀「必要之惡」使美國工業重生
分析人士稱,「這一稅率上一次出現是在1910年左右」,如果長期維持,「許多國家可能最終陷入衰退」。
地震中曼谷唯一坍塌高樓:審計署辦公樓質量遭質疑,中資企業被要求配合調查
泰國總理佩通坦已指示政府部門對中鐵十局中標的所有建設項目進行調查。內政部長下令成立調查委員會並在七天內向他報告調查結果。
倫敦中國博士生下藥強姦案:再有23名女性出面指控鄒振豪
倫敦警方表示,他們相信本案的潛在受害人數遠超他們所已知的。
小米SU7致命車禍致3死 雷軍微博發聲後大量跟貼護「雷」貶死者家屬
雷軍回應的推文下有大量對其贊譽的留言,甚至一些指責遇難者及家屬的觀點。
更多新聞
影片
視頻, 美國「解放日」:特朗普公布歷史性的新關稅計劃,對中國商品總關稅高達54%, 節目全長 5,48
當地時間4月2日,美國宣布對全球多國實施新的關稅政策,包括對貿易夥伴設立10%的最低基準關稅,並會對某些貿易夥伴徵收更高關稅,此舉引發全球範圍內的強烈反響和民眾關注。
視頻, 走進緬甸震央曼德勒:瀰漫腐屍味的絕望之城, 節目全長 7,05
在緬甸軍政府的限制之下,BBC記者只能通過暗訪形式前往受災最嚴重的曼德勒市,記錄強震留下的可怕創傷。記者尤吉塔·利瑪耶(Yogita Limaye)報導說,這座曾經的皇家首都遭到了巨大破壞,街頭瀰漫著腐屍味,而面對巨大災難的人們卻得不到幫助。
視頻, 中國籍留英學生強姦案:再有23女子指控鄒振豪下藥侵犯, 節目全長 3,19
再有23名女子舉報中國博士生鄒振豪。3月5日,倫敦一家法院裁定他有罪,指控他在英國和中國對至少10名女性下藥並實施強姦。英國倫敦都會警察表示,另有23名女子舉報這名連環強姦犯,並指出「受害人規模比已知的更龐大」。
視頻, 身陷百萬騙局:新「港漂」、大陸學生為何成為詐騙目標?, 節目全長 8,40
儘管當局進行了大量防騙宣傳,但新來到香港的中國大陸學生和初來乍到的移民仍頻頻墮入「公檢法」或金融投資等騙局,相關新聞屢見報端,他們的損失往往高達數百萬港元。
視頻, 法國政壇:極右領袖勒龐罪成 被禁參選下屆總統, 節目全長 3,02
法國極右翼領袖瑪麗娜·勒龐(Marine Le Pen)被裁定挪用歐盟資金罪名成立,並即時被禁止參加未來五年的選舉。此判決對勒龐而言是一次重大挫折,可能影響她是否能參與2027年法國總統選舉。
特別推薦
緬甸地震的原因是什麼?為什麼曼谷的一座30層摩天大樓會倒塌?
緬甸週五的大地震已造成1600多人死亡,並使許多建築物倒塌。這次地震發生的原因是什麼?BBC分析了它如何能夠在如此遙遠的地方產生如此大的影響。
特朗普稱對普京的停火談判感到「非常憤怒」
這是特朗普首次對俄羅斯發出嚴重威脅,並表示若在烏克蘭停火談判中拖延,將承擔相應後果。特朗普還表示,儘管美國憲法禁止,但他不排除尋求第三次擔任總統。
共和黨人要求調查「白宮Signal門」呼聲漸高
共和黨參議員詹姆斯·蘭克福德(James Lankford)表示,進行調查「完全合適」。
用來拍攝尼斯湖水怪的攝影機被意外發現
這台在尼斯湖待了55年的相機上並沒有發現著名水怪的蹤跡。
還原雙面郭華萍:被控販賣人口的中國間諜和受喜愛的菲律賓鎮長
很多選民認為郭華萍幫助了自己,也兌現了競選承諾。但他們可能對郭從事的另外一份職業不甚了解。
深度報道
台灣「武統」陸配風波:三名網紅被取消居留,賴清德選擇的時機與北京的反制
台灣政府指控數名陸配在社交媒體上宣揚台海戰爭等武統言論違反法令,取消了她們的居留簽證,在台灣引發激烈的熱議。當事人抨擊賴清德政府迫害,自己的人權遭受侵犯。但也有人認為這些陸配散播武統論,不應保障這些言論。
李嘉誠出售巴拿馬港口爭議:中美角力下香港企業的政經困局
該事件被看作是中美博弈的新戰場,又一個「TikTok」時刻,不同的是,TikTok被要求要麼禁止要麼收購之時,中國官方可以直接下場,出台禁止算法出售的法規,但長和是香港企業,中央政府不易直接插手,而是掀起輿論戰。
中印關係:在不確定的地緣政治背景下,莫迪希望兩國關係解凍
印度總理莫迪在最近的一次採訪中積極評價印度與其長期競爭對手中國的關係。他表示,中印爭議邊界已恢復正常,並呼籲加强两國關係。在地緣政治高度不穩定的背景下,中印關係將何去何從?
DeepSeek看中醫:當「AI醫生」無法「望聞切」,開的藥方有哪些隱憂?
註冊中醫師強調,中醫辯證需要「望聞問切」,聊天機械人極其量只能作一個輔助的作用。
中國為何要耗費巨資讓人們花錢消費?
中國政府承諾提供新的育兒補貼、提高薪資和延長有薪休假時間。此外,中國還提出了消費品以舊換新補貼計劃。總而言之,北京正在進行大手筆支出,以鼓勵中國人民打開他們的錢包消費,但這是為什麼呢?
知識資訊
緬甸地震:導致地震致命的七個因素
當我們談論地震的強度時,我們會提出一個數字。但震級並不是決定地震災難程度的唯一因素。
電動飛機能很快實現載人翱翔和商業運作嗎?
一些機型可以使用三相插頭在一晚上時間裡充滿電,和電動汽車相似。電動飛機未來需要擴大充電設施規模。
什麼是「轉世」?下一世達賴喇嘛將如何產生?
達賴喇嘛在新書中表示,他的下一世將會轉世於西藏以外的地區。兩位專家說明了這一藏傳佛教的重要概念是如何運作的,以及下一位轉世者將如何被選定。
「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再成熱點 特朗普時代的美國是否還能護衛台灣
這個口號如今演變成表達台灣人對於「美國利益優先」政策下的焦慮——若特朗普選擇放棄烏克蘭,同樣也可能將台灣「交易」給北京,或在台灣面臨軍事威脅時選擇置身事外。
維生素D:為何我們應該適當曬太陽
我們的身體需要陽光,尤其是在北半球。陽光可以改善心情,降低血壓,強化骨質和肌肉,甚至有利於免疫系統。
給千萬中國外賣騎手上社保,為什麼這麼難?
近年來,中國騎手勞動性質和勞動保障問題是社會熱議的焦點。年初,京東和美團兩家外賣巨頭企業提出將給騎手提供社會保險,剛結束的中國「兩會」上,零工經濟納入社保的提議也引起社會熱議。為什麼在中國給騎手上社保這麼難?為什麼中國在此關頭再提擴大社保覆蓋面?
專題:兩岸低生育率
低生育率難題:中國、香港、台灣各自面臨的困境
低生育率是很多國家共同面對的問題,BBC中文製作了一個系列報道,探討中國、香港和台灣的少子化現象。
視頻, 在生育率「世界最低」的台灣,戀愛、婚姻、育兒脫鉤的新世代, 節目全長 13,14
根據預測,台灣的生育率將在2024年成為全球最低。而學者指出,台灣低生育率顯示的其實是傳統婚育價值觀的轉變。
母胎單身、單親生子、開放式關係——台灣年輕世代如何改寫婚戀規則?
台灣生育率全球倒數第二,專家指出近三分之二的適婚人口沒有穩定交往對象。BBC中文採訪四位30多歲的台灣人,他們的故事揭示了年輕世代如何打破傳統,探索與上一代截然不同的婚戀價值觀與生育選擇。
中國從推廣節育到催生180度大轉變,「談觀念」難以扭轉計劃生育遺留問題
中國大陸放開生育限制已有十年,但生育率仍然持續走低的原因何在?從殘酷的計劃生育國策到催生,180度的政策轉變能否讓適齡女性買賬?
政治社會動盪陰雲不散,香港能走出低生育率困局嗎?
經歷了2019年社會運動、2020年《香港國安法》實施之後,香港願意生育的人顯得愈來愈少。也有一些夫婦,在移民之後才決定生育。
特朗普上任
白宮Signal門:美國安團隊洩密事件六大疑點
在過去的48小時裡,白宮高級官員一直面臨議員和媒體的質詢,他們質疑一名記者為何會加入有關即將進行的軍事行動的敏感群聊。關於「Signal門」,我們解析6個懸而未決的疑點。
特朗普宣布美國對進口汽車徵收25%關稅
最新的關稅將於4月2日生效,對零件的徵稅則將在5月或以後開始。但分析師表示,這一舉措可能會導致美國大量汽車生產暫停、價格上漲,並且加劇與盟國緊張的關係。
特朗普國安團隊Signal群組討論襲擊也門 誤拉記者入群震驚華盛頓
《大西洋月刊》總編輯傑弗裡·戈德伯格在週一於其出版物網站發表的一篇文章中表示,他似乎是被白宮國家安全顧問邁克·華爾茲(Michael Waltz)無意中添加到聊天群組的。
特朗普最新公開的「肯尼迪遇刺案」機密文件說了什麼?
儘管未來可能還會有更多包這個歷史性刺殺案的檔案公開。但可以肯定的是,有關肯尼迪刺殺的疑問肯定會繼續存在。
特朗普簽署行政命令推動關閉美國教育部 他能成功嗎?
特朗普不僅需要國會的批准來關閉該部門,還可能需要在美國參議院獲得超過三分之二的支持。共和黨在參議院至少需要七名民主黨參議員投票支持廢除該機構,這在政治上難度很大。
特朗普關稅能改變「中國製造」的全球主宰地位嗎?
「中國製造」的強大力量是經過幾十年才建立起來,特朗普的舉動能中止這一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