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養生

每個人身體或多或少都會有殘留的毒素,這些毒素遺留過多對身體不好,危害人的身體。既然這樣我們就應該盡快將身體裡的毒素排出去。那麼按摩哪些穴位可以排毒呢?

三大排毒穴位

1、合谷穴

體內毒素的沉積,會造成正常生理機能被擾亂,影響新陳代謝的運作。經常按壓合谷穴,能夠使大腸經脈處組織和器官的疾患減輕或消除,實現排出體內堆積毒素的目的。最重要的是,按壓合谷穴簡單快捷,不管是何時何地都能來個健康穴療!

合谷穴

具體位置:位於手背拇指和食指張成45度角時,骨頭延長線交點的位置。也就是俗稱的「虎口」,將拇指和食指合攏後,隆起肌肉最高處。

按壓方法:指壓時朝小指方向用力,用雙手拇指交替按壓兩手的穴位20次。

功能:鎮靜止痛;疏筋散風,通降腸胃,清熱解表。

2、天樞穴

身體正常的循環機能有所改變,「毒素」便會沉積在體內,導致宿便堆積甚至便秘。天樞穴與胃腸道聯繫緊密,對調節腸腑有明顯的雙向性療效,既能止瀉,又能通便,長期保養按摩此養生穴位能夠確保腸道健康,清除腸道內常年累積的宿便,讓「毒素沉積」造成的面色黯沉、頑固色斑全部說再見!

天樞穴

具體位置:在肚臍兩邊左右各三指寬處。

按摩方法:睡前用雙手食指指端同時回環揉動此排毒養生穴位50-100次,逆時針和順時針方向各重複一次。

3、曲池穴

曲池穴與人體的新陳代謝有密切關聯,因為人體日常排泄體內廢物都是藉助腸道器官,所以經常按壓曲池穴,可以幫你在日常繁重的工作閒暇排毒減壓。

曲池穴

具體位置:位於手肘內側彎曲的位置,將手肘內彎時用拇指按壓此處凹陷處,能感覺到微微的疼痛。

按壓方法:用拇指略微用力按壓此排毒養生穴位,以略感疼痛為基準,按住5秒後鬆開,雙手交替互按3-5分鐘。

身上的養生穴位

1、極泉穴

極泉穴

腋下腋窩的極泉穴是心經的重要穴位,可以去心臟的鬱火毒素,應常常去按揉,以疏通這口井。

 

2、肘窩

肘窩

當你出現咽喉腫痛、痰黃氣喘、咳嗽咳血、心煩心熱、口腔潰瘍、失眠多夢等問題,可以在肘窩的位置連續拍打5~10分鐘,會出現青、紅、紫、黑等不同顏色的毒素反應物。

每一到兩週一次,可保這口排污井的通暢,排出心肺毒素。

3、委中穴

委中穴

膝窩又稱膕窩,在窩的中心點上,有一個重要穴位叫委中穴,走的是膀胱經。膀胱經是人體最大的排毒去濕通道,而委中穴便是這個通道上的排污口,如果這裡不通暢,濕氣排不出去,可能會導致關節炎。

功能:治療腰背疼痛、腹痛、急性吐瀉。

所以平時可拍打此處5~10分鐘至淤斑痧點顯出,每一至兩週拍打一次。

4、陰陵泉穴

陰陵泉

陰陵泉是脾經的合穴,從腳趾出發的脾經經氣再這兒往裡深入,可以健脾除濕。它在膝蓋下方,沿著小腿內側骨往上捋,向內轉彎時的凹陷,就是陰陵泉之所在。

每天要用手指按揉這裡,時間不拘,空閒的時候就可以,但要保證一天總共10分鐘以上。如果你體內有脾濕,按這裡會疼,但是堅持按揉,你會發現疼痛在逐漸減輕,說明你的脾濕在好轉。

5、陽陵泉穴

陽陵泉穴

位置:大腿外側、膝蓋下方,腓骨頭前側下方凹陷處。

功能:通筋活絡;疏經利節;清熱利膽。

6、足三里

足三里

位置:腿膝蓋骨外側下方凹陷往下約4指寬處。

功能:調節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濕。

足三里是治脾健胃的第一穴,除濕當然也少不了它。刺激的最好方法是艾灸。每天睡覺前用艾條灸,可以協助陰陵泉祛濕。

該穴是一個祛濕的要穴,而人體濕氣大就容易滋生細菌,引起水腫,以及各種炎症,包括皮炎、皮疹等。另外,脾是生痰之源,是管濕氣的,如果濕氣多了運化不出去,就會變成痰飲。

所以,要從根本上解決生痰的問題就要健脾,而每天堅持多揉陰陵泉穴就好。操作方法:空閒的時候按揉陰陵泉,一天要保證10分鐘。

晚上睡覺前,用艾條灸兩側足三里3-5分鐘,最好灸之前先按陰陵泉1-2分鐘。

7、承山穴

承山穴

承山穴是最有效的祛除人體濕氣的穴位,其效果跟紅豆薏米粥有異曲同工之妙。因為承山穴在足太陽膀胱經上,膀胱經主人體一身之陽氣,所以,刺激它能通過振奮膀胱經的陽氣,排出人體濕氣。

8、豐隆穴

豐隆穴

隆穴可以祛濕化痰,豐隆,象聲,轟隆打雷。長期堅持按摩能把脾胃上的濁濕像打雷下雨一樣排出去。

從腿的外側找到膝眼和外踝這兩個點,連成一條線,然後取這條線的中點,接下來找到腿上的脛骨,脛骨前緣外側1.5寸。

大約是你兩指的寬度,和剛才那個中點平齊,在附近壓按,最感酸麻沉重或者痛感明顯的地方,就是豐隆穴,每天按壓3分鐘左右。

9、風池穴

風池穴

位置:在後腦勺、後枕部兩側入髮際一寸的凹陷中。

功能:清心明目;清熱散風;通竅活絡;壯陽益氣。

10、中脘穴

中脘穴

位置: 躺平或站直時,胸骨最下端跟肚臍連線的中間點即中脘穴

功能:胃脹氣、呃逆(打嗝)、補虛益氣、食慾不振、胃炎、胃潰瘍等

11、關元穴

關元穴

位置:肚臍正下方三寸(大約四指寬)之處

功能:培元固本、清熱利濕、治痛經、虛喘、脫髮、糖尿病、排尿不順、促進血液循環、緩解婦科疾病。

12、湧泉穴

湧泉穴

位置:腳底板中間凹陷處,腳掌的前三分之一處。

功能:散熱生氣、清腦醒神、平氣安神。

老年人養生穴位

1、長壽穴(足三里)

足三里

足三里是人體長壽第一大穴,位於膝眼下4橫指再向外旁開1橫指。它是足陽明胃經的合穴,而胃經多氣多血,刺激胃經的合穴可以補益全身氣血。

「若要安,三里常不幹」,即用艾草熏灸足三里使之發泡,可以明顯提升人體免疫力。

2、三陰交穴

三陰交

位置:小腿內側腳踝骨最高點往上約四根手指處。

在內踝尖上方3寸處,將自己的手指併攏放在內踝上,小指貼在內踝尖上,食指上貼近脛骨的位置就是三陰交穴。

功能:補脾益血、祛經絡風濕、調肝補腎、安神助眠。

三陰交顧名思義,就是三條陰經交會的穴位,即肝經、腎經與脾經交會處,經常按摩三陰交穴,能夠起到調節肝脾腎三臟的效果。

3、尺澤穴

尺澤穴

手心朝上,尺澤穴位於肘內側橫紋上偏外側一個拇指寬的凹陷處。這個穴位的主要作用是瀉熱。因此對於肺經熱引起的咳嗽氣喘、胸部脹痛等病症是有效的。

此外,因為尺澤穴接近肱二頭肌的肌腱,而肱二頭肌作用是屈肘,因此此穴也能夠緩解和治療肘關節的痙攣。

4、內關穴

內關穴

伸開手臂,掌心向上。然後握拳並抬起手腕,可以看到手臂中間有兩條筋,心包經上的內關穴就在離手腕第一橫紋上兩寸的兩條筋之間(約三手指寬)。

功能:寧心安神、止失眠、心痛、心悸、胸悶、胸痛等心胸病證;胃痛、嘔吐、呃逆等胃疾

內關穴有寧心安神、理氣止痛等作用,因此經常成為中醫醫治心臟系統疾病以及胃腸不適等病症的首選大穴。

因為內關穴十分好找,所以可以作為日常按揉的穴位,無論是走路還是閉目養神,都可以操作,對於調節心律失常有良好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按揉此穴不必太大力氣,稍微有酸脹感即可。

5、神門穴

神門穴

神門穴位於手腕內側(掌心一側),小指延伸至手腕關節與手掌相連的一側,是針灸經常取用的穴位之一。對於心慌心悸以及失眠都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因此,只要想起來,我們都可以用手指按揉此穴,力量不需要太大,也不必追求酸脹感。

6、委中穴

委中穴

屈腿時,膝關節後側也就是窩的位置出現橫紋,而橫紋的中點處即是委中穴。在針灸的「四總穴歌」裡提到「腰背委中求」,可見,委中是治療腰背病症的要穴。

對於委中應採取點按的方法,一點一放,同時與腿部的屈伸相配合。這樣做不僅可以治腰痛,還能有效解除腿部的酸麻和疼痛,對一些下肢疾病都有很好的保健護理作用。

7、血海穴

血海位於大腿內側,請坐在椅子上,將腿繃直,在膝蓋內側會出現一個凹陷下去的地方,在凹陷的上方則有一塊隆起的肌肉,順著這塊肌肉摸上去,頂端即是血海穴。

古代,人們不經意間發現刺破這個地方就可以祛除人體內的淤血,因此用它來治療體內淤血的病症。它不僅能祛淤血,還能促生新血,因此才給它起名叫「血海」。

8、天樞穴

天樞穴

天樞是胃經上的一大要穴。位於肚臍旁2寸處,與肚臍同處於一條水平直線上,左右各有一穴。天樞是大腸的「募穴」。

所謂募穴就是集中了五臟六腑之氣的胸腹部穴位。因為與臟腑是「近鄰」,所以內外的病邪侵犯,天樞都會出現異常反應,起著臟腑疾病「信號燈」的作用。

從位置上看,天樞正好對應著腸道,因此對此穴的按揉,必然會促進腸道的良性蠕動,增強胃動力。

9、太衝穴

太衝穴

生氣後按揉太衝穴一至兩分鐘可平息肝火按摩穴位可解鬱。太衝穴是肝經上的重要穴位,不但能調節肝功能,疏泄毒素,而且能平息肝火。

位於足背側,當第1蹠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自己重力按揉一下,怒氣1~2分鐘即可煙消雲散,十分有效。

敲敲大腿外側:膽經:膽經,是人體氣機升降出入之樞紐,能調節各臟腑功能。沒事敲敲足少陽膽經對於經常心胸煩悶的人也有良好的提振作用。

膽經最容易敲打到的就是大腿外側,褲中線處,將大腿分為4段,坐在椅子上即可敲打。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