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有何功效

相信不少人都聽過拔罐,此療法治療範圍非常廣,特別對感冒、減肥、腰背痛、腰肌勞損等有一定的功效。今天請來蔡嘉麗中醫師與大家分享拔罐需要注意的事項,以及不同罐印顏色反映的身體狀況。

拔罐是什麼? 有咩原理?

拔罐是一種傳統中醫治療方法,最早記載在戰國時代著作《五十二病方》中。古時拔罐是用作治療用途,以治療外傷居多。醫者利用火燃、真空抽氣等方法,以罐作為操作工具,借助負壓和熱力,將玻璃罐中的空氣排走,使罐吸附於體表,5-10分鐘後拔除罐,因吸力和刺激導致皮膚留下色淡紅、色紫黯的圓形罐印,即瘀血。

在瘀血代謝的過程中,有一種特別酵素「血基質氧化酶-1(HO-1)」,是一種「壓力蛋白質」,透過誘發抗氧化反應,調節發炎反應,可達到保護組織的效果:

  • 增加會抑制發炎反應的物質,例如:IL-10。
  • 減少會促進發炎反應的物質,例如:IL-1b、IL-6、TNF-a。
  • 促進巨噬細胞轉變為非刺激急性發炎 (M1)的種類。
  • 增加組織內的「血管內皮生成因子(VEGF)」、促進粒線體的生成。

「血基質氧化酶-1(HO-1)」負責將血基質分解為膽綠素、一氧化碳、鐵。膽綠素或膽紅素有抗發炎的效果,在糖尿病的動物實驗中,膽紅素有促進傷口修復的效果。一氧化碳有著擴張血管的效果,有助於促進患部的循環,具有抗發炎及止痛的效果。

拔罐有什麽方法?

常用拔罐方法有閃罐法、抽氣法、留罐法、走罐法、刺絡拔罐法等。

閃罐法

罐子拔上後即起罐,反覆吸拔多次,至皮膚潮紅為止。多用於局部皮膚麻木或虛證。

抽氣法

將真空槍口輕輕套住罐具頂部活塞後,垂直快速提拉桿數次,至拔罐部位皮膚隆起,以客人耐受為度,治療結束時提一下罐頂活塞放氣即可,每次治療時間 10 分鐘。

留罐法

拔罐後,留置一定的時間,一般留置 5 至 15 分鐘。罐大吸拔力強的應適當減少留罐時間,夏季及肌膚薄處,留罐時間也不宜過長,以免損傷皮膚。

走罐法

一般用於面積較大,肌肉豐富的部位,如腰背、大腿等部,須選口徑較大的罐子,罐口要求平滑,多用玻璃罐。先在施術部位塗上油性介質,將罐吸上後,以手握住罐底,稍傾斜,即後半邊著力,前半邊略提起,慢慢向前推動,在皮膚表面上下或左右來回推拉移動數次,至皮膚潮紅為止。

刺絡拔罐法

用三棱針、粗毫針,按病變部位的大小和出血要求,按刺血法刺破小血管,然後拔罐,可以加強刺血法的效果。適用於各種急慢性軟組織損傷、神經性皮炎、皮膚瘙癢等。

拔罐功效

拔罐療法通過排氣造成罐內負壓,罐緊附著於皮膚表面,牽拉了神經、肌肉、血管以及皮下的腺體,可引起一系列神經內分泌反應,調節血管舒張及收縮功能,以及血管的通透性,從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

在拔罐後的局部皮膚,可見不同程度的泛紅和腫脹,都是血液往局部聚集的反應。拔罐具有通經活絡、活血止痛、行氣消腫、袪風濕等治療效果。研究顯示,拔罐後能放鬆局部的肌肉、筋膜,因此能改善因慢性肌肉緊繃僵硬所造成的疼痛與關節活動障礙。

拔罐適應症

拔罐一般可用於感冒、頭痛、咳嗽、胃痛、嘔吐、腹痛、腰痛、肩背痛、腿痛、關節屈伸不利、風濕痛、痛經、外傷腰痛、局部麻痛、減肥等。

身體部份 適應症
呼吸系統適應症 感冒、咳嗽
消化系統適應症 胃神經痛、消化不良症、胃酸過多症
循環系統適應症 頸源性高血壓
運動系統適應症 頸椎關節痛肩關節及肩胛痛、肘關節痛、背痛、腰椎痛、骶椎痛,髖痛、膝痛、踝部痛、足跟痛
神經系統適應症 神經性頭痛、枕神經痛、肋間神經痛、坐骨神經痛、因風濕勞損引起的四肢神經麻痹症、頸肌痙攣、腓腸肌痙攣、面神經痙攣、膈肌痙攣、帶狀皰疹愈後神經痛
婦科方面的適應症 痛經、閉經、盆腔炎
皮膚方面適應症 濕疹

不同的拔罐工具

常用玻璃火罐、塑料真空罐;古有竹筒火罐、藥罐。

拔罐後,皮膚上出現唔同顏色代表咩?

拔罐後,皮膚上出現唔同顏色代表咩

顏色 反映的身體狀況
灰白色 氣血不足,體質較虛
淡粉色 氣血循環良好
艷紅色 熱証
紫黯色 氣血循環欠佳,血瘀

拔罐的禁忌

不建議進行拔罐的人包括:

  • 長者
  • 嬰幼兒
  • 自理能力差的人
  • 意識不清者
  • 皮膚感覺遲鈍者
  • 體質過於虛弱者
  • 經期量多頭暈的女士
  • 身體有感染、發炎狀態者
  • 孕婦
  • 患有出血性疾病的病人:如血小板減少或白血病等
  • 有傳染性皮膚病的病人
  • 有嚴重心臟問題的病人
  • 過瘦的人
  • 太餓、太飽、太疲累者
  • 患有糖尿病、正在服用抗凝血藥物(薄血丸)者(在拔罐時要格外小心,有傷口的位置不宜拔罐)

拔罐的注意事項

  1. 體位須適當,局部皮肉如有皺紋、鬆弛、疤痕凹凸不平及體位移動等,罐易脫落。
  2. 根據不同部位,選用大小合適的罐。應用閃火法時,棉花棒蘸酒精不要太多,以防酒精滴下燒、傷皮膚。
  3. 刺血拔罐時,針刺皮膚出血的面積,要等於或小於火罐口徑。出血量不應求多。
  4. 在使用多罐時,火罐排列的距離一般不宜太近,否則因皮膚被火罐牽拉會產生疼痛,同時因罐子互相排擠,也不宜拔牢。
  5. 在應用走罐時,不能在骨突出處推拉,以免損傷皮膚,或火罐漏氣脫落。
  6. 起罐時手法要輕緩,以一手抵住罐邊皮膚,按壓一下,使氣漏人,罐子即能脫下,不可硬拉或旋動。
  7. 拔罐後針孔如有出血,可用乾棉球拭去。一般局部呈現紅暈或紫黯色,為正常現象,會自行消退。如局部瘀血嚴重者,不宜在原位再拔。如留罐時間過長,皮膚會起水泡,小的可自行吸收;大的會自然流出泡內液體,消毒後可覆蓋消毒敷料,防止感染,建議尋求醫護人員處理。
  8. 剛完成拔罐的病人建議不要進行令皮膚有毛孔擴張和充血的活動,如游泳和洗澡等。如果要洗澡浸浴來清潔身體,應在拔罐後 2 至 3 小時才去做。同一部位拔罐印記消退前,一般 7 至 10 日再接受拔罐治療為宜。

1. 多久需要拔罐?

如果病人出現急性的病痛,即突如其來的病痛,如扭傷、傷風,感冒等,建議可以隔日進行拔罐,直至病痛完全消除。如果病人的病痛是屬慢性,即長期都有的病痛,會建議拔罐療程間相隔 5 至 10 日,每次療程約 5 至 10 分鐘。實際情況,建議向中醫師咨詢,以了解個人身體情況是否需要接受拔罐治療。

2. 拔罐後遺症?出水泡?

如果拔罐時間過長,有機會出現起水泡情況。長者或小朋友按情況需要可減少進行拔罐的時間。若在拔罐後不慎起泡,一般直徑在 1 毫米內散發的(每個罐內少於 3 個),可不用處理,自行吸收。但直徑超過 1 毫米,每個罐內多於 3 個或伴有糖尿病及免疫功能低下者,應及時到醫院處理。

作者 蔡嘉麗 中醫師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