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聽到這個名詞-「懶惰螞蟻」

日本北海道大學的進化生物研究小組曾經做過一個實驗。

他們對三個分別由30隻螞蟻組成的黑蟻群進行追蹤,以觀察它們的分工情況。

結果發現,大多數螞蟻都很勤快,清理蟻穴、搬運食物、照顧幼蟻,幾乎沒有停歇。

然而,有少部分螞蟻卻無所事事,終日在蟻群周圍東張西望,從不工作。

生物學家把這少數螞蟻叫做「懶螞蟻」,並在它們身上做了標記。

有趣的是,當研究小組斷絕掉蟻群的食物來源時,那些勤快的螞蟻立刻亂成了一團。

而「懶螞蟻」們則不慌不忙,帶領蟻群向新的食物源轉移。

原來懶螞蟻們不是懶,而是把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偵察上。

它們看起來遊手好閒,但腦子裡沒有停止過思考,這就是著名的「懶螞蟻效應」。

有個叫「殺死偽勤奮」的小組,裡面有這樣一句特別扎心的話:「機械式努力的背後,不過是一種肌肉的習慣性運動。這看起來是勤奮,其實是腦子的偷懶。」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距,不是努力的程度,而是思維的深度。

沒有深度思考,所有勤奮都是白搭。

會被自己表面的努力麻痹住了,將勤奮膚淺地理解為「每天工作到12點以後」,而忽略了思維上的精進。直到最後才發現,自己不過是在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之前看《思考力的快慢》,書裡有個故事讓我印象特別深刻。

在加利福利亞的一個小鎮上,有位愛好寫作的年輕人。他每天筆耕不輟,立志成為一名優秀的小說家。但是他寫出來的小說卻總是滯銷,無人欣賞。

他很苦惱,就去教堂問神父:「請您告訴我,為什麼我夜以繼日地寫作,但是作品卻沒有任何進步呢?」

神父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反問:「你早上都在做些什麼?」

他有點不解說:「我在寫小說。」

神父又問:「那麼上午呢?」

他答道:「也在寫小說。」

神父繼續問:「下午呢?」

聽到這話,年輕人有點不耐煩:「我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其餘時間都在寫小說。」
「那你什麼時候在生活的思考呢?」

看著絲毫不知道自己問題在哪兒的年輕人,神父耐心道:
「你所謂的勤奮,不過是重複且長時間的無盡忙碌,並沒有什麼難的。只要條件具備,大部分人都可以做到。

難的是思考,沒有思考,你的小說就沒有靈魂;沒有思考,你的勤奮就沒有意義。」

一個囿於雜務而懶於思考的人,註定會陷入平庸的困境。擺脫低質量的勤奮,養成思考的習慣,才是人生進階的第一步。

獲得「麥克阿瑟天才獎」的塞德希爾·穆來納森有句名言:「對任何一個組織而言,留一定的餘閒很重要,它不是對資源的浪費,而是讓系統更加高效地運轉。」

同樣地,對於個體而言,我們也需要給自己留下一定的餘閒時間,來思考充電,升維自己。

在《忙,但不要窮忙》一書中有這一段話:「無論多忙,都要給自己一些空餘的時間,這些時間,要給自己放空。思考一下有沒有更好的方向,有沒有更棒的路。就好比一個團隊裡,總要有一兩個領導是閒的,因為他們負責思考,負責更好地制定方向。」

一個人的思考深度,決定了他人生的高度。不要日日在工作的漩渦裡打轉,以忙碌代替生活。

相反的,要把自己從忙碌的服事或工作中剝離出來,給自己留下思考的時間。法國思想家笛卡兒在《隨想錄》裡寫道:人只是一根蘆葦,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會思想的蘆葦;我思故我在。

人,唯有在忙碌的生活中給自己留下思考的空間,才能靜聽靈魂深處的聲音,才能找到人生最有價值的路徑!!

有時候-不仿慢下耒⋯學做一隻勤於思考的「懶惰螞蟻」吧!!

思想好了再行

你會活的一切會更符合你的人生價值

今天是星期天安息主日,願你停下你的腳步,休息思想思想休息…

詩篇:46:10 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我必在外邦中被尊崇,在遍地上也被尊崇。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