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最大的災難:對親人暴躁,對外人和善

電影《 大內密探零零發》中,有個情節讓人印象深刻:

男主角(周星馳飾)因為工作不順心,回家常對著妻子大發脾氣。

終於有一天,妻子(劉嘉玲飾)忍無可忍,憤怒地回應:

「誰得罪你了,你去把他罵回來,你不要拿我當出氣筒!」

而丈夫的回答,卻格外札心:

「因為我跟你熟啊!我就拿你當出氣筒怎麼了,不服氣?走呀!」

這樣的場景,在現實生活中並不罕見。

《大學》有云:

「齊其家在修其身者。」

很多人在外面的世界裡,能夠保持禮貌和克制,但一回到家,卻失去了耐心和尊重。

殊不知,人生的修行,正是從善待家人開始。

對親人發脾氣,是一種無能

豆瓣網友@李鳴鳴呀分享了她初入職場時的一件事。

那年年底,同事小曾因為在一個至關重要的報表中遺漏了一個數據,被老闆當著眾人的面狠狠地訓斥了一頓。

還好提交前領導及時發現這個失誤,才避免了公司可能失去的大單。

在受訓斥後,小曾默默地重新核算報表。

這時,他接到了一個電話,卻突然對電話那頭的人大發雷霆:

「這點小事,你能不能別再煩我了!」

這一幕,讓在場所有人感到震驚。

因為小曾平常總是待人謙遜有禮,對待客戶更是耐心周到,大家從未見過他如此失態。

當詢問他發生了什麼事時,小曾有些尷尬地解釋:

「沒事沒事,是我老婆的電話。」

然而,正是這次失控,讓大家對小曾有了全新的體會。

事後,人事部經理更是出於一些考慮,取消了他前往公司總部學習的名額。

也許有人會說,在家在外兩副面孔,是人之常情。

確實,面對複雜的世界,戴上社交面具,有利於保護自己,維護與他人之間的關係。

同時家人的包容與理解,也讓我們得以有放鬆和喘息的空間。

然而,有些人卻將這種兩面性的行為發揮到了極致。

他們對家人態度惡劣,卻對外人討好諫媚。

這樣的人,不僅無法贏得他人的尊重與信任,也讓人懷疑他們的人品與情緒智商。

有句話說得好:

「頭等人,有本事,沒脾氣;末等人,沒本事,大脾氣。」

要知道,只有沒能耐的人,才會在家裡露出自己的蠻橫。

一味地對伴侶發火,只能顯示出自身的粗魯與無知。

不斷地與孩子計較,更是愚蠢至極。

不對親近的人發脾氣,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修行。

不要因為被愛,就肆無忌憚

在一次訪談中,主持人向周國平提出了一個問題:

「為什麼我們都把好脾氣留給外人,卻把壞脾氣留給最愛的人?」

沒想到,一貫溫文爾雅的周國平表示,這個錯誤,自己也常犯。

他接著說了一句引人深思的話:

「對親近的人挑剔是本能,但克服本能,做到對親近的人不挑剔是種教養。」

最難的教養,是對家人和顏悅色。

我們總是習慣在親近的人面前展現最真實的自己,卻往往忽略了這份真實可能帶來的傷害。

俗話說,家只是方寸之間,若裝滿了惡言與怨氣,便騰不下溫暖與愛。

我們必須清醒地體認到,每一次的惡言相向,都如同一把鋒利的刀,雖看不到傷口,卻在親人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疤痕。

每一次的肆意妄為,都如同在原本已受傷的心上再添新傷,將那些傷口割得更深更痛。

家人,是我們生命中最信任、最堅實的後盾。

他們無私地付出,默默地承受,只為給我們一個溫暖的港灣。

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隨意發洩情緒,將他們的包容與理解當作肆無忌憚的藉口。

家,是情感的避風港,是最能承載我們喜怒哀樂的地方。

但正因為如此,我們更應該珍惜這份溫暖。

而不是把它變成情緒的垃圾桶,讓家人承受我們不願意自我約束的後果。

在這個社會,沒有一份工作是輕鬆自在的,也沒有一份工作是不受委屈的。

我們常常會遭遇各種挑戰和困難,甚至會感到力不從心,內心積聚怨憤與不滿,需要一個宣洩的出口。

然而,無論面對何種狀況,我們都不能讓壞脾氣傷害到身邊最親的人。

發脾氣或許是一種本能,但能駕馭脾氣,才是真正的本事。

好脾氣不是忍出來的

莎士比亞說:

「始於憤怒者,必終於羞愧。」

有人說,他也不想這樣,但是自己控制不了。

他也很想改掉自己的老毛病,但無論多努力克制,也總會在某個瞬間忍不住爆發。

為什麼有些人明明理智上知道不對,內心也內疚自責,卻總是對著家人情緒失控?

那或許是因為,許多人根本不知道該如何處理情緒。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這本心理學著作,用溫暖的童話形式揭示了成年人的情感世界。

書中強調:

憤怒作為情感的重要組成部分,無法被完全壓抑。

它如同一個逐漸發燙的瓦斯罐,當內部的氣體不斷積累,終會爆發。

許多人試圖透過忍耐來控制憤怒,但這樣做無法真正克制,只會讓情緒的壓力如同慢慢充氣的氣球。

因為不斷忍著、憋著,一旦到達極限,任何輕微的觸碰都可能使其瞬間爆炸。

而這時,情緒的力量已經變得難以駕馭,如同脫韁的野馬。

所以有些人儘管努力忍耐,也往往以失敗告終。

越忍耐越挫敗,越挫敗越委屈。

但其實,問題的關鍵,還是要找到適合的方式紓解情緒。

情緒是一種能量,需要疏通,而非壓制,需要平衡調節,而非放任自流。

對待內心的「煤氣罐」,最好的方式不是緊閉閥門,而是慢慢打開它,讓憤怒的情緒在適當的時間、以恰當的方式逐漸釋放。

所謂養成好脾氣,不是忽略,而是看見,不是隱忍不發,而是及時減壓。

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脾氣,成為情緒的主人,而非被情緒奴役。

寫在最後

品牌管理界的佼佼者盧永峰,在創業初期經歷了重重考驗,那段日子對他來說充滿了挑戰與壓力。

然而,即便麵臨再大的困境和情緒波動,他始終堅守一個原則:

絕不在家人面前擺臉色。

朋友問他:

「為什麼你在家從不發脾氣?」

他說:

「家,是愛和溫暖的安樂窩。

腳底的灰塵應該留在家門外,心裡的灰塵也是。 」

我們每個人,都在人生的洪流中奮力前行,有時難免會被負面情緒所絆。

但家,那個充滿愛與關懷的溫馨之地,絕不應成為我們情緒的宣洩之所。

不要讓一時的情緒左右你的行為,不要讓家人成為你情緒的犧牲品,更不要仗著親人對自己的好,就肆意「欺負」他們。

願我們常常清掃內心的灰塵,學會掌控脾氣,把情緒關在家門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