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跟家人說不到三句話就不耐煩?

來試看看這個練習吧!

回想一下小時候你考得不錯跟家人分享,家人都怎麼回你?

請從圖片當中的選項,選最接近你的一個!

前幾天我在IG滑到了一個貼文說,生在亞洲,遇到好事還是不要跟父母分享比較好,因為分享後心情反而更越糟*:

「假如說你吃到一家很好吃的麻辣鴨血,他們就會說外面吃不乾淨,不如回家吃;你跟他們說你養了一隻小貓,他們就會說你連自己都養不好了,還養貓!」

分享好事不行,那分享煩惱總可以了吧?

不,你的煩惱反而會加倍!!

你抱怨同事針對你,他們就會說早叫你不要去那間公司,薪水低離家又遠;抱怨男友,他們會嫌你當初幹嘛看走眼,這輩子一定都嫁不出去⋯⋯反正你不管說什麼,他們都會罵你,都會唸你就對了,對的是別人,錯的都是你!

如果都不跟他們講話,他們還會情緒勒索,說小孩長大了沒用!

最後貼文作者下了一個結論:「家可以常回,但不可以久待」。

我不知道大家是否有類似的感覺,好像在華人圈裡面,不管你跟父母分享什麼好事壞事都會被批評。

其實心理學把前述這種溝通風格叫做「專制型」(Authoritarian )的教養風格——要求很高,但情感支持很少,習慣用批評指責的方式來回應小孩,就算你表現的不錯,那他還會告訴你一山還有一山高。

但實際上,還有其他三種不同類型的父母:權威型、寬容型跟忽視型。

回到一開始的測驗,你可以看看自己的家人是哪一種?

A.權威型(很愛你,也有很多紀律):
「媽媽以你為榮,下次繼續保持!」

B.專制型(嘴巴很壞、規定很嚴):
「為什麼沒有滿分?你又粗心錯哪裡?」

C.忽視型(把你當空氣):
「喔。這是你自己的事。」

D.寬容型(過度溺愛) :
「太好了!明天請假媽媽帶你出去玩!」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你之所以跟家人講沒三句就爆氣,可能是因為你的父母是B.型,於是你預期他們又會像童年一樣,用糟糕的方式來回應你。

那麼,如果你的家人是B.,那該怎麼辦?

下午我看了臨床心理師何曉婷的文字之後,有一個想法:

儘管你的父母大部分的時候說話都很難聽,但還是有那麼一兩次「還可以」的時候。

而「這一兩次」,就是改變心情的支點。試著唸唸看這兩個句子:

「我媽媽從來沒有說過一句稱讚我的話。」

「我媽媽很少說稱讚我的話。」

感覺看看,心裡面有沒有什麼不同?

如果你發現了一些差異,那麼,這裡就是你開始療癒的縫隙。

如果你連一兩次都想不到,那也沒關係,因為你已經長大了,你有權可以讓自己不再受到他們的言語給束縛!你可以跟自己說:

「從此以後,我不再做父母語言的奴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