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肺炎特輯 SARS
醫學資料
Home 回首頁


中大成功研製病毒蛋白結構

2003年12月19日 【蘋果專訊】

沙士疫苗兩年後面世

中文大學早前因沒有符合規格的實驗室,而被迫放棄培植沙士病毒,結果促使研究人員「腦筋急轉彎」,為沙士疫苗研究帶來突破。中大成功製造沙士病毒(冠狀病毒)的其中一個蛋白結構,該結構能觸發人體製造對付沙士的抗體,但疫苗至少兩年後才面世。

現時全球包括中國在內研製的沙士疫苗,原理是把滅活(即失去活性)沙士病毒注入人體,觸發免疫反應,但由於過程需要培植大量沙士病毒,必須在高規格實驗室進行,同時令實驗室研究員冒感染風險。

高溫滅活有風險

中大研究發現,沙士病毒內含有殼蛋白,此蛋白猶如沙士病毒的「指紋」,人體的免疫系統只要與其接觸,即會自行製造抗體對付沙士;故中大透過大腸桿菌及蠶蟲等「工廠」,把原材料──「殼蛋白基因」大量合成為殼蛋白,以備製作疫苗。

中大生物化學系副教授徐國榮解釋,沙士病毒共有二十多個蛋白,全部加起來才有感染力,單單只有殼蛋白不會致病,只會引起免疫反應。生物化學系教授韋妙宜則批評,高溫滅活不是百分百,以滅活病毒作疫苗隨時令病人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