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肺炎特輯 SARS
相關資訊
Home 回首頁


沙士病毒感染風險之謎解開

2006年01月03日 【蘋果專訊】

港大醫學院研究 結果將用於應付禽流感

香港大學科研人員解開沙士冠狀病毒感染風險之謎。港大研究人員發現,攜有L-SIGN(肝/淋巴節特異性細胞內黏附分子)純合子的人,感染沙士的風險較攜有L-SIGN雜合子的人低三成,研究以此推算,本港約有五成六,即三百多萬人攜有L-SIGN純合子;而透過藥物將可加強L-SIGN純合子「毀滅」沙士冠狀病毒的能力。

攜有雜合子人較易染沙士

L-SIGN是愛滋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伊波拉病毒和結核菌等病原體的受體,L-SIGN分子含有一個細胞外頸區,頸區末端為糖類識別區,用於決定與病原體的結合。基本上,每個人都攜有由父母遺傳的一對L-SIGN基因,L-SIGN可分為純合子和雜合子,L-SIGN分子頸區長度相同為純合子,不同則為雜合子,而L-SIGN分子頸區序列的不同長度,是導致其與病原體結合能力的差異原因。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研究人員在多間醫院協助下,收集了二百八十五名沙士病人及八百四十二名沒有感染沙士人士的樣本,研究包括病人組和對照組的L-SIGN基因型比較,以及在體外實驗中L-SIGN純合子和雜合子對沙士病毒的結合能力。

透過藥物加強「毀滅」力

結果發現,近五成四沙士病人攜有雜合子,顯示攜有雜合子的人較易感染沙士;至於沒有感染沙士的人士中,只有五成六攜純合子,四成四攜雜合子。港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副教授李成龍說,研究發現較多中國人攜有純合子,而歐洲裔白種人攜有雜合子的比例則較高。

研究又發現,L-SIGN純合子的結合與分解沙士冠狀病毒的能力較雜合子強,而透過藥物將有助加強L-SIGN純合子「毀滅」沙士冠狀病毒的能力。

他指出,今次研究結果正好解釋為何部份曾與沙士病人接觸的人,於○三年沙士爆發期間沒有受到感染,港大將運用有關結果研究L-SIGN在禽流感中可能發揮的作用;在公共衛生方面,當局亦可透過測試醫護人員的L-SIGN基因,再決定是否安排員工處理高度傳染性的疾病,現時測試L-SIGN基因的費用約為一百至二百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