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6月27日,一架從以色列首府特拉維夫啟程,載著250名乘客的法國噴射客機,在飛往巴黎途中被劫。
劫機者是七名重武裝的巴勒斯坦人民放陣線成員,顯然,這又是針對以色列而來的恐怖活動。
劫機者脅迫機長改變航程,先轉往利比亞的班加西機場,補給燃料後,再飛往烏干達的恩得比(Entebbe)機場。劫機者以乘客為人質,要求釋放53名被以色列和其他國家囚禁的巴勒斯坦及親巴勒斯坦人,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經過斡旋,劫機後第三天,47名老幼婦孺和病患獲釋,劫機者以7月1日為釋囚底限,再不放人,將炸死剩下的人。
以色列一改不談判的強硬態度,釋放若干囚徒,於是又有100名乘客獲釋。劫機者因此延長要求的期限。
可別以為以色列便這樣屈服了。以國一方面和劫機者談判,釋出縱囚善意,採取拖延戰術,一方面決定採取軍事行動,營救剩下來的103名人質。
恩得比機場頓成國際新聞焦點。
強襲機場,擊潰劫機者,救出人質是常見的模式,但這次不易辦到,因為烏干達對以色列素無好感,不可能提供援助,也不可能答應以色列軍機入境、空降,更何況以色列到烏干達,路途遙遠,又要飛越對以色列懷有敵意的非洲諸國上空。
怎麼救啊?世人並不相信以色列有能耐不遠千里而來搭救人質,包括劫機者和烏干達軍方也不相信。
然而不可能的任務展開了。
以色列以精湛的情報蒐羅能力,對恩得比機場和烏干達的一切資訊,全面掌握,包括跑道的長度、衛兵的位置,都一五一十精確的標示在地圖上。
7月3日黑夜,以色列突襲展開,三架運輸機低空飛行,躲過雷達偵測,在暗夜中飛了3200公里後,降落恩得比機場。
突擊隊員從運輸機裡跳下來,快步潛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向劫機者和人質所在的航站大廈。烏干達衛兵開槍射擊未果,以色列突擊隊攻入航站大廈,七名劫機者反應不及,全遭射殺,但也有20名烏干達及3名人質、一名以色列指揮官死於混戰中。
突擊隊很快便控制了機場,把人質送進運輸機,起飛,回國。
一切突如其來,烏干達無力追擊,讓以色列來來去去,如入無人之境。
這就是奇襲的厲害之處,事前讓對手始料未及,事發時又讓對手措手不及。
《孫子兵法》說:「攻其無備,出其不。」就是這個意思。
奇襲要成功,除了情報要精確,還要隱密,甚至運用欺敵手法。
以色列答應談判,並釋放巴勒斯坦囚犯,不但拖延時間,也收欺敵之效。
誰也料不到以色列真的會跨國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