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y K. | 十一月 21, 2019 | 更多: 806

來源:公司網站

由「股壇金手指」謝清海所創立的惠理集團 (SEHK:806) 素來有「牛市放大器」的外號。股民一般相信在股市做好時購入惠理,其股價表現將能跑贏大市。然而,近年惠理的表現令投資者非常失望。過去一年,恆生指數有大約 8% 升幅,而同期的惠理股價卻錄得 22.3% 的下跌。歸根究底,惠理近年疲弱的表現源自兩大原因:1. 惠理點石成金的能力不在 和 2. 主動型基金的沒落。

  1. 惠理點石成金的能力不在

惠理的兩大收入來源分別是 管理費 和 表現費。管理費是以基金規模乘以一個固定百分比所產生的費用,不論基金的表現好與壞都會收取。由於惠理採取一套嚴格的成本控制原則,其淨管理費收入能完全覆蓋固定經營開支。基本上,惠理可以說是一盤穩賺不賠的生意。然而,單靠管理費只能應付公司的開銷,表現費卻能為公司帶來巨額的盈利。表現費是按基金單位價格的新高價計算,即是若基金的價格在該年未有創出新高,惠理便不能收取任何表現費用。近年中港股市一直呈「有波幅無升幅」的疲弱格局,以投資中港股票為主的惠理基金同樣受到影響,一直未能創出新高。

整體股市表現固然不利基金業務,但惠理自身兩大皇牌基金 – 「惠理價值基金」和「惠理高息股票基金」近年回報一般,很多時候跑輸大市。以其「高息股票基金」為例,近五年的總回報為 20.5%,而同期的 MSCI亞洲指數 和 恆生指數均比其優勝,亦即是投資者購入盈富基金 (SEHK:2800) 的回報更高。而最為人熟悉的「價值基金」近五年亦僅跑贏恆指4.3%, 扣除認購費約 5%,基本上比肩恆指表現。

(「惠理高息股票基金」的表現)

(「惠理價值基金」的表現)

  1. 主動型基金的沒落

投資經典「漫步華爾街」的作者 Burton Malkiel 在書中表示,一隻猴子矇著眼向財經報紙擲飛鏢所選出來的股票組合,會跟專家挑選出來的組合結果差不多。事實上,不少曾顯赫一時的基金經理都是「一剎那光輝,而不是永恆」,在某個周期大幅跑贏股市後便無以為繼。被動型基金取代主動型基金的趨勢已經是不可逆轉。穆迪預測在 2021 年,被動型基金規模將會勝過主動型基金。

惠理亦留意到此趨勢,近年積極開拓不同類型的 ETF 產品。但 ETF 產品所產生的收入遠低於傳統主動型基金,要維持收入增長,業務重心需要由 「質」轉為 「量」,希望擴大基金規模以提升管理費用的收入。然而,惠理的管理資產總值 (AUM) 卻每況愈下。其 AUM 在 2018 年時曾高見 184 億美元,但在剛公布的數字便跌至 152 億美元,下跌近兩成,回到 2015 年時的數字。事實上,筆者並不看好惠理 ETF 業務的長遠發展,主要原因是被動型基金存在大量的競爭。起步較遲的惠理並沒有此方面的品牌優勢。而且惠理的主要客戶群以香港為主 (佔 77% ),不及其他大型國際基金有跨國規模優勢,其業務開拓空間有限。

愚人結語:

市場過去一直以 P/AUM 的模式去為惠理進行估值。估值高峰時曾高達 15% P/AUM,現時的 P/AUM 已低至 7% 的低位。但低處未算低,國際大型管理基金的 P/AUM 的平均值只有 3-10 % * ( 5 ),假若惠理的表現繼續疲弱,其股價仍然會有相當的下跌空間。惠理的主動型基金每個月都需公布表現,投資者可下載該報告參閱,密切留意其基金的發展和表現。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