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rror 經濟學你真係識?(上)
十年前寫過篇《睇韓流學 Business 好過讀 MBA》,如今見人講 Mirror 經濟學但言不及義錯重點,忍不住又要寫一下長文還要分上下兩集。
多年前有少少追日韓團經驗,識少少不扮代表,其實香港有很多專業粉比我懂很多很多,開條題歡迎大家補充更正。作為新入坑鏡粉,害怕一般人看見最近鋪天蓋地的 Mirror 會覺得好煩而立刻產生負面印象,因此用全市儈 (而非心心眼) 角度剖析一下這現象能為經濟帶來一個什麼出口,希望不是鏡粉的也別對他們有太大偏見。Mirror 不是搶了圈內其他人的飯碗,而是在開拓一個 blue ocean*。
(一) 團的商業模式
在香港很「新」,但日韓團已經玩了幾十年。在日本韓國這是個已經無限試驗、有無限 case studies 可供參考的成熟工業體系。發展成熟到不單止造就娛樂公司 (練習生體制你應該聽過了吧?) 成為龐大企業 (例:Johnny’s事務所、SM、YG),並且帶動整個娛樂圈 (亞洲藝人都傾向多棲歌影視幾線發展),以至本土旅遊業的蓬勃增長及本土文化急速輸出 (這些年多了幾多人追韓劇?學韓文?喜歡韓式料理?韓國電影、時裝品牌都相繼在國際舞台嶄露頭角)。
真的要說經濟學,這才算是呀!眼光放大一點,唔該。香港人從來都是放眼世界的,下集再談關於拓展本土以外市場的危與機。
香港到現在才出了第一個成功的團(請留意團跟樂隊是兩個不同的物種),為什麼?個人認為是以前香港樂壇影壇都太風光,玩一人單位就夠,沒有動力逼使娛樂公司另覓出路;到大家都說香港樂壇影壇已死,因為有大陸這條路(當時絕對是low hanging fruit,好像所有北上藝人都會一夜之間發達),於是大家依然墨守成規拒絕 innovate。直到,ViuTV 決定放手一搏。
團,需要極大資源投放,以及長線投資的決心。日韓團的成功建基於練習生體制,十幾歲開始極度嚴苛的集訓,長達7、8年間一直被調教、審核、篩選,到最後留低的全部都是精英之中的精英。公司手上拿着這一手好牌,到他們裝備夠可以出道,再按照當時市場的潮流和狀況而出牌。就著每個人的強弱項以及性格相容度,將不同的人配搭起來成為有紅起來的元素的團。大佬呀,呢啲咪 strategy 咯。而這種 strategy,沒有好大的 vision,加上不為搵快錢所動的硬頸,是無法 execute 的。
於是,就是 ViuTV 這種傻的公司,才做得到。ViuTV 窮,缺乏資源,全港都知;但資源有限,冇包袱冇咩好輸,往往也是entrepreneurship 最強的催化劑。
全民造星就是一個平價超濃縮版的練習生體制。將人家十年的課程在半年比賽連集訓內搞掂。只要細心看看全民造星跟當年其他選秀節目的賽制有何分別,就不難參透出這個節目從來就不是要造一顆星,而是一個團。
比賽極度側重分組團隊合作、以分組為單位設計表演項目 (包括編曲編舞道具舞台設計) 全部要求參賽者自己有份度甚至一手包辦,每個人在比賽裡學習領悟自己在團隊裡的價值以及自己適合的位置。誰有腦有計、誰是跳舞/唱歌/樣貌擔當、誰是隊長材料、和事佬友誼小姐、綜藝感、甚至演戲 potential,經歷了半年其實一目了然。一個團裡面絕對不能個個是姜濤(甚至是不能多過一個姜濤),每一種擔當都必要,越不重複越互補不足leverage就越強。
ViuTV 用 99 個參賽者及半年時間,選了 12 人推了隊 Mirror 出來,甚至出道兩個月就開第一場演唱會,所有嘢用加速快進模式進行。
(二)為什麼一加一大於二?
承上題,為什麼這個時代需要做團?因為,所有嘢發生得太快。觀眾習慣快速消化極大量的訊息,簡單來說是「大食」並且專注力極低。以個人做單位,時間有限、學習和進步速度有限、接 job 量有限、能力和形象變化都有規範(否則像人格分裂也很奇怪),很難包攬現在觀眾對新訊息的量與 variety 如無底深潭般的胃納。
以團做單位,Mirror 在同一時間可以有 12 個人出現在 12 個不同的地方做 12 樣不同的事,這代表什麼?
海量覆蓋度:
之前有個星期日,Edan 荃灣出電影宣傳 event、Lokman Frankie Stanley 銅鑼灣出品牌活動、教主快閃尖沙咀大型麥記廣告打咭,鏡粉真累,一天走遍港九新界都搞唔掂。以前實體報紙雜誌版面有限制,可以變成自己人打自己人,做幾多都只是一個 job 見報;現在不同,出多個 post/story 有幾閒,小朋友才做選擇,於是在各大社交平台就可以做成洗版式的覆蓋度。這本來只是幾個不同的人參與不同的活動,但以團隊為單位,全部的共同 hashtag 都是 #Mirror,所有力發放出去收回來的成果集中回饋到建立一個品牌,這就是團的品牌力量和商業策略。
唔怕你多心/變心:
香港未追過團的粉,或者未習慣跟團合作的商業伙伴,似乎不明白,你追/買/簽的,先是團,然後才是個人。這就是團的玩法。團搞唔掂,個人單飛項目也不會好,兩者之間有著非常微妙的共生關係。所以唯毒粉 (只喜歡團裡一員並會打擊其他隊員的粉) 請好好想想你的行為對你偶像的影響。
當然,任何人都會有偏好,通常特別喜歡隊裡其中一人,稱為「本命」。舉例我的本命是 Anson Lo 盧翰霆。有些人不只一個本命,而且有「副命」,比如我都好喜歡 Edan 姜濤 Jeremy。在這個誰都無法愛誰一生一世的時代,團把分別喜歡 12 個不同的人的粉圈了在一起,在粉絲追自己本命的同時,一定會對其他隊員了解越來越多,慢慢也會形成了偏好某幾個其他隊員。所以這類「客」的 loyalty 和 retention rate 特別高,有一天粉絲厭了某一人,或者就只是成長了口味轉了(人之常情吧),未必就因此轉會而流失,而只是在鏡圈裡面調整到專注另一位成員而已。大部分團粉都有這樣的經歷:「我原本是鍾意 XX 的,但睇了 XXXX 之後就更/都鍾意了 XX。」
當然,更直接來看,有12個不同樣貌形象性格、各自專注不同領域發展的人,一次過滿足晒你所有願望。埋嚟睇埋嚟揀 12款總有一款啱你。甚至包括完全衝突的願望,例如我想佢超暖男又高冷,唔好玩啦,精神錯亂咩 — 但一個團裡面,可能 1 號選手暖 2 號冷,一個做本命一個做副命夾埋咪搞掂咯!
Sub-group的無限可能:
個人單位要靠跟其他歌手、或演員對手合作撞出不同火花去展示自己的不同面貌;團的話就可以靠自己圍內搞掂。有廣告客戶投訴本來只想請 Mirror 其中一人,但 ViuTV 就強行買一要搭多二件,這又是大家還未習慣團的例證。
很多人入坑,並不是單單喜歡一個人,而是看著這個人跟其他個別組員的互動之間,不知不覺陷了進去。
小妹數口不精,臨走大家可以拿條數去計一計:12 個人可以有多少個二人組合的配搭,三人組合,四、五、六,如此類推。不同配搭的 sub-group 的魔力,下回繼續談。
* 註:
有關 blue ocean strategy,節錄自wikipedia。《藍海策略》(Blue Ocean Strategy),是由韓國學者 W. Chan Kim 和法國學者 Renée Mauborgne 共同著作,於 2005 年出版的一本經濟學暢銷書。書中主要為過去企業慣用的獲益方程式:壓低成本、搶佔市占率、大量傾銷等傳統商業手法,稱為紅海策略 (red ocean strategy),在現今市場競爭中產生的種種弊端,及其獲利不易、成本提高等企業競爭力衰退事實找出根本原因。同時提出藍海,開創尚未被開發之全新市場、創造獨一無二價值等「新」商業手段作為解決方案。藉由「傳統惡性削價競爭」所代表的紅海市場與「開創新興市場」所代表的藍海市場兩相對照,並附上多年來全球各大知名企業、團隊之實例作為佐證,完全顛覆了傳統商業一元化的獲利思維,以全新創意為現今「後資本主義時代」那些深陷惡性競爭的企業找出一條全新的生存之道。所謂的藍海就是不完全競爭的市場,這個市場競爭者少或尚未有競爭者,由於進入者少的關係,對於商品價格,消費者沒有辦法做價格上的比較,企業得以訂出遠較成本高出甚多的售價,獲取高額的利潤。企業在這個市場中,需要不斷的創新,以差異性來吸引消費者,只要產品夠吸引人,企業就能獲得良好的利潤。
Mirror 經濟學你真係識?(下)
上回講到,見人講Mirror經濟學但言不及義錯重點。多年前有少少追日韓團經驗,作為新入坑鏡粉,害怕一般人看見最近鋪天蓋地的Mirror會覺得好煩而立刻產生負面印象,因此用全市儈(而非心心眼)角度剖析一下這現象能為經濟帶來一個什麼出口,希望不是鏡粉的也別對他們有太大偏見。
(三) 兄弟/朋友/情侶檔的號召力
能否成為偶像,作品只是其中一個因素;大部分人都不會只因為一首歌、一部電視劇而喜歡一個歌手或演員,程度大到要幫他搞生日搞到銅鑼灣變「姜濤灣」、尖沙咀變「翰霆咀」咁誇張。不是所有歌手演員都能(或想)成為明星偶像。這其實是兩個不同的職業。此分別於這幾年更明顯,舉例KOL也是明星偶像的一種。
追星,真正喜歡的往往是那人的character。而要成功描繪塑造一個人的性格面貌到觸動人心的程度,需要展現這個人在不同處境下的反應,與不同人相處的細節。因此團不單止參與很多綜藝,更普遍會製作自己的綜藝節目,讓大眾可以接觸到他們比較真實和立體的一面。以Mirror為例,觀眾看著他們由素人身分參加《全民造星》到出道,《Mirror Go》被玩到殘,到《調教你Mirror》解決隊內的矛盾。這些真人show 讓觀眾覺得自己真正認識這班仔,睇住佢哋大。好看的是這班人如何成長,跌低了如何再站起來。喜歡姜濤的人, 十個有九個是因為他很真;喜歡AK的人, 十個之中大概有十個是因為他超有義氣。很多人會說:「咁你咪蠢咯!你真係識佢咩?全部都係形象之嘛。」
今時唔同往日,以前追星可說是半真半假,但現在加上了社媒,玩法完全不同了。偶像以前輸出的content都經過包裝、加工;現在每個偶像自己出story出post做IG FB live製作自己的YT頻道,一切來得太多太快,根本無法等經理人公司先幫你過濾才出街。於是很快就會看得出一個人的底蘊,他其實真正跟誰熟、他對事情的即時反應,好多嘢都真係冇得呃人。現在睇娛聞其實都不是「新」聞,因為粉絲都是從偶像社交平台或者相互之間實時得到第一手資訊的。
而從來最好睇最值錢的,其實是關係,真真切切的人與人之間的情誼。所以為什麼Uber Eat要找鄭欣宜和許廷鏗一起賣廣告?是因為這些年來,香港人都見證著這兩個人是堅friend,知道他們互相扶持着走過高山低谷。這是個講朋友一起叫外賣的廣告,有這兩個死黨坐鎮,就有了非常的親和力。這就是朋友/情侶檔的威力。而在一個像Mirror的團隊裏,就有無數對這樣的配搭。
要把Mirror所有CP(couple = 韓團常用詞;不解釋了自己參透吧)列舉,這篇文章就一萬字都不夠。我本命教主Anson Lo,就用他做幾個範例:
#姜son(姜濤+Anson Lo)為「官配CP」,ViuTV非常識玩,由一開始已經幫他們搞曖昧。感動位在於,造星初期姜濤仍然因為自卑、不擅交際、又有遲到問題,被其他參賽者排擠;後跟教主同組,兩個大細路玩到癲,姜濤慢慢打開心扉。剛出道他們一直像孖公仔,而私底下也真的是很friend。教主是姜濤哭訴的對象, IG上會說笑他是自己老婆。曾經公開二人的WhatsApp語音亦顯示,私底下姜濤呼喚教主作BB。現在的粉絲都會自行剪片,將不同節目、活動、IG live等等片段放大審視,再微小的動作和互動都逃不過粉絲的法眼。#姜son是很甜的一對,吸納了很多CP粉。
#登神CP(Edan+Anson Lo)其實在《大叔的愛》之前已經是超friend的一對。跟#姜son不同,這兩人時常互mean互串,教主對著呂爵安(他總是要躂Edan全朵)總是有點港女上身。這兩人一玩起來時而攬頭攬頸、十指緊扣,時而大打出手。感動位在於,Edan說過教主承受很多辛苦、攻擊,每每令他想站在他前面幫他擋、保護他。而事實證明,Edan真的這樣做 (見《調教》私追及「負面新聞」後屯門市廣場公開活動和當晚奧運開幕節目)。而《大叔》後兩人都不約而同說彼此的關係再昇華了,不只是小朋友間的嬉戲,而是真正給予彼此支持和鞭策的戰友。
再多列舉幾對但不詳述了:#Ianson CP(Ian+Anson Kong)是阿哥帶著經歷成長痛的細佬;#Jerdan CP(Jer+Edan)造星起friend到現在像登神一樣相愛相殺的配搭;巨豬CP(Stanley+Jeremy)大表哥帶著像媽媽一樣照顧全隊人的Jeremy走出憂鬱建立自信;當然還有造星前已經是三兄弟要齊上齊落的Lokman、Alton、Dee哥,那句「尋求無悔真生活,路漫長也靜候」到今天都還擲地有聲。
當然,粉絲務必要明白,人的關係會演變。正常朋友也會時而熟啲時而疏遠一點,也會經歷誤會不和(包括觀眾在《調教》中看到的)。就是這些有血有肉的人和關係,能深深的掀動粉絲的情緒和共鳴。這,當然值錢。所以成功的團,非常值錢。
(四) 搞清拓展市場的策略 (危與機一線之差)
很多人都擔心,人怕出名豬怕肥,Mirror已經開始受盡各方壓力,要衝出香港。畫公仔不需要畫出腸了,以 ViuTV的定位和發展方針,而Mirror賣的又從來是真性情,北上?唔好玩啦。
創業,從來都不應該只著眼外圍因素的吸引力,反而更應該認清自己的定位、能力等等,放諸於什麼類型的市場才有competitive edge,有好的發揮。大陸是一個令人趨之若鶩的市場,卻也是個非常艱難的市場。背負著某種身分,在這個敏感時期,什麼都未做就已經可以莫名其妙被搞到兩面不是人,被批鬥到萬劫不復。例子隨手拈來都大把,最近就已經有胡杏兒和小S。本集完。
這是所有香港人都在思考的問題,從以前的一路向西,到現在是否只有一路向北這條路?毋需上升至政治層面,就只是在商言商。從韓團的發展軌跡Mirror能否參透出更多出路的選擇呢?
十幾年前的韓團,外銷市場重點為日本。很多韓團成員都操流利日語,我亦有追東方神起追到東京巨蛋的經驗。後來,當然是大陸市場更加吸引。於是看到了一個趨勢,韓國娛樂公司開始越來越多來自中國的練習生。一些男團和女團總有一兩個中國人在內,或者操流利普通話的韓國成員。後來更發展到有分韓語和普通話的支團,一個專攻韓國市場另一個專攻大陸市場。比較誇張的有EXO,全團12人有4個來自中國大陸,這4人正是很多香港人都應該認識的吳亦凡 (加拿大籍不過是但啦而家都喺大陸坐緊監喇)、鹿晗、黃子韜和張藝興,另加兩個韓國人成為EXO-M分隊 (即是M for Mandarin呀) 而EXO-K分隊就專注韓國市場。這些年來,除了張藝興似退非退,吳、鹿、黃都經訴訟脫團回祖國獨立發展。也不需執著是與非了,畢竟韓團的奴隸合約也是非一般的聲名狼藉。但無論如何,這一個商業味非常濃郁看來市場策略凌駕一切的團隊架構,實驗結果都可算是瀨晒嘢了。
另一方面,美國市場是韓流一直銳意打入的,算是苦心經營了十年多,由當年SM天團大集合殺入Madison Square開show象徵意義多於實際,到2021防彈少年團BTS真正席捲美國各大型音樂獎項,包括Billboard最暢銷歌曲。當年追韓星的我也覺得很奇怪,乜咁多鬼妹鍾意韓仔㗎?無論如何,這十年間可以說韓流已經為亞洲藝人開闢了一條路 – 有語言隔膜、要睇字幕等等肯定是barrier,但其實也是習慣了就OK的,就如香港人超級習慣看美劇日劇韓劇一樣,而有一群正在增長的歐美觀眾已經在這十年間被慢慢調教到懂得聽不是自己語言的歌、追要看字幕的劇,更重要的是習慣其他文化輸入。
BTS紅在什麼?一、他們很多歌曲都在回應社會議題,真正有話說。二、BTS跟粉絲互動發文直播全部親力親為,是一種即時、平行的關係。三、BTS絕對是underdog,出道辛苦,所屬的韓國經理人公司並非資本雄厚如SM和YG,出道時還曾遭到打壓,一步一步往上爬完全是靠努力堅持。Underdog總會有比較多的真心死忠粉絲。
以上三點都讓我想到Mirror。好開心看到港版《大叔的愛》被日本電視台購入並因熱潮提早播映期,《男排女將》也快將在美國電視台播出。這些都只是一小步,但看得到ViuTV目標正確。世界很大,把自己position在適合自己的市場,才可以發光發亮。鏡仔與香港人,共勉之。
作者簡介: Elaine Siu
動物控、前金融業律師、《Your Next 40,000 Hours》作者
資料來源:《立場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