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如「戰場」!這句話道出了許多人的心聲,經常有些職場上的難題令「職場小白」、「職場老手」們都望而生畏
最近,一個關於職場的問題火了:「如果有5杯水卻來了6個領導,你該怎麼辦?」
這原本是一個面試題目,在現場問出來的時候,讓不少名校畢業生一時語塞。
但在網路輕鬆的氛圍裡,所有人都暢所欲言,也讓這個話題在短短一天,就吸引了6.7億閱讀,7.1萬的討論量。
在這些回答裡,各種有趣的想法應有盡有:
「抱歉各位領導我遲到了,自罰五杯」
「我選擇讓我爸開除一個領導」
「之前看到的一個回答,把五杯水到我頭上,給各位領導助助興」
「故意把水打翻。」
不過,除了這些調侃性質的答案,許多回答都有各自的職場思維相對應。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作者柯維曾說:「個人成績往往是思維習慣的產物。」
可以說,每個答案背後的思維,決定了每個人職場未來的路。
1 「每杯都擺在兩個領導中間,把你的問題變成他們的問題。」
這條是點贊數最多的答案,但大多數網友點贊只是因為讓人忍俊不禁的段子屬性。
很顯然,在成熟的職場人看來,這個做法是極不可取的。
只要我不尷尬,尷尬的就是別人。
看似很機智,但本質是把問題拋給了領導,而這幾乎是職場的最大忌。
有些問題,不管你覺得多棘手,但只要你嘗試去解決,那在領導看來就都不是事;
但同樣有些事情,不管你覺得多微不足道,只要放到領導面前,那就是大問題。
橋水基金創始人雷伊·達裡奧曾總結了企業想達成任意目標,管理者必須遵循的5個基本步驟:
1. 有明確的目標。
2. 找到阻礙你實現這些目標的問題,並且不容忍問題。
3. 準確診斷問題,找到問題的根源。
4. 規劃可以解決問題的方案。
5.做一切必要的事來踐行這些方案,實現成果。
5個基本步驟裡就有3個是圍繞問題展開的,足以看出管理者對於問題的重視程度。
因此,在工作中遇到問題,敢於將問題擺上檯面討論非常重要,除了不能隱瞞問題以外,更不能想著如何甩鍋。
《奇葩說》裡席瑞曾說:「當我們無限把責任推給對方的同時,我們也無可避免地把力量讓給了對方。」
5杯水擺在6位領導面前,看似是小事,但折射的是一個人對問題和責任的逃避。
職場人的價值,本質體現在你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你能承擔責任,哪怕是用最笨拙的方式解決問題,這個時候,問題也可能成為你脫穎而出的機會。
2 「趕緊再去裝一杯」
不少人在這個答案下留言:這才是標準答案。
看似平平無奇,但細想一下,桌上有5杯水,來了6個領導,那最直接的解決方案不就是再去倒一杯嗎?
這應該是每個人都可以想到的回答。
但令人難以理解的是,為什麼當面試官提出這個問題時,求職的應屆畢業生會集體語塞?
究其原因,是每個人都有顧慮:我如果跑去倒水,領導就知道我少打了一杯水,會覺得我辦事不仔細。
但領導真的會想那麼多嗎?
項目那麼多,任務那麼重,領導只關心他交待下去的活有沒有按進度開展,哪有那麼多心思去分析多打一杯水,少打一杯水。
曾看過契訶夫的一篇小說《一個小公務員之死》。
故事裡的公務員切爾維亞科夫在看歌劇時,不小心打了個噴嚏,正好噴在前排一位將軍的頭上。
這下可不得了,各種可怕的想法一時間全部湧入切爾維亞科夫的腦海。
「他是不是因此懷恨在心了?」
「他會不會認識我領導?」
「我會不會丟飯碗?」
憂心忡忡的他趕緊向將軍道歉,將軍都說「沒關係」了,他還是不踏實,覺得將軍回答得很淡然,是不是還在生氣,是不是話裡有話。
他就這樣一連道了幾次歉,終於讓將軍不耐煩了,沖他喊道:「坐下,我要聽戲!」
「看吧,他果然還在生我氣!」小公務員更加慌張了。
第二天,他特意颳了鬍子,穿上西裝革履,親自跑到將軍辦公室去道歉。結果直接把將軍惹毛,讓他「滾出去」。
切爾維亞科夫看著盛怒的將軍,彷彿被宣告了死刑,渾渾噩噩回到家裡,兩腿一軟倒在地上,就這麼給嚇死了。
故事雖然極端,但也足以說明,很多時候都是你以為的領導以為。
而最終把人逼進死胡同的,也就是這些「你以為」。
身在職場,與其多揣摩領導,不如多揣摩做事。
3 「告知疫情期間最好喝瓶裝水,然後機智地撤下5個水杯」
這個回答被多數網友視作最機智的做法,不帶引號的那種。
不僅成功解決了問題,還儘可能避免了場面的尷尬。
有人可能會問,這難道就不是在迴避問題了嗎?
恰恰相反,想出這個解決方案的前提,必然是先直面「有6個領導卻只有5杯水」的這個問題。
但解決問題的方法,卻不一定落在問題框死的固有思維之中。
當初趙明剛升任榮耀總裁時,恰好碰上618各電商平台大促。
擺在趙明眼前的問題很嚴峻,他還沒來得及對產品進行成本優化,也就意味著他們相比競爭對手,在618給不出較大的促銷力度。
面對這個通過常規思維很難解決的問題,趙明卻很敏銳地觀察到消費者心理:
原來618,雙11搞了很多年,所謂降價都是滿滿的套路,大多情況下廠商只是在用低價來清庫存,並不能真正讓消費者感到「佔了便宜」。
於是趙明做出了讓所有人意外的決定,618榮耀手機不降價,反而「漲價」1元,而這1元卻能換購許多很實用的消費券和電影票。
這個促銷方案的效果立竿見影,榮耀順利成為618全網銷量記錄,為趙明的走馬上任送上了開門紅。
喬布斯曾說:「不要問別人需要什麼,你的任務就是提供別人需要但卻不自知的東西。」
你可能覺得領導會埋怨怎麼少了一杯水,但領導真正顧忌的,卻是用紙杯喝暴露在空氣中的水,不是很安全。
那麼當你洞悉這一需求,立刻換上瓶裝水,那麼「6個領導卻只有5杯水」就不再是問題了。
這要求我們要學會跳出眼前的局面,從不同角度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
當你在一條路上覺得山窮水盡的時候,不妨換一條路,也許就能迎來柳暗花明。
4 「連分水都能成為問題的公司,還留著做什麼?」
這個答案被許多網友稱為「太過衝動」,哪有為一杯水要辭職的?
但拋開表現形式不談,這其中包含了很難得的歸因思維。
少倒一杯水的確是小事,卻很可能暴露了某些管理層面上的失職。
這些問題的根源如果不被挖掘出來,可能就會將整個團隊置於隱患之中。
日劇《半澤直樹》裡有這麼一個情節。
主角半澤參訪一家有貸款意向的公司,在大廳等候時,他發現辦公室的公共座機連續響了5分鐘也沒有人去接。
單憑這一點,他就判斷這家公司的經營存在很大問題,如果把錢借給這家公司,很有可能面臨收不回貸款的風險。
結果不出所料,行長一意孤行要給這家公司放貸款,後來公司迅速倒閉,給銀行帶來了5億日元的損失。
被譽為職場聖經的《原則》一書裡寫道:「許多人的最大錯誤,是把問題的表象看成問題本身。」
水少倒一杯,補上就行了;
文件發錯了,換回來就好了;
名單漏人了,加上去就得了。
看似每次都解決了問題,但其實只是把精力消耗在處理重複的問題上。
關於如何培養歸因思維,有2條建議可供參考:
1. 正確區分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往往對應問題的表象,根本原因才直指問題核心,是我們最該關注的。
而區分這兩種原因並不難,一般來說,直接原因用動詞描述,根本原因則用形容詞或狀語表示。
例如,對於問題「有5杯水卻來了6個領導」,直接原因就是「某人少倒了一杯水」,根本原因就是「檢查不到位」。
寫到這讓我想起潤米諮詢的創始人劉潤,有一次到中國火箭院參觀,火箭院的梁書記問他:你知道火箭的直徑為什麼是3.35米嗎?
劉潤回答:「因為要用火車運輸火箭,火箭的直徑是由火車涵洞的寬度決定的。」
梁書記又問:「那是什麼決定了火車涵洞的寬度呢?」
劉潤答:「鐵軌的寬度。」
梁書記接著問:「那鐵軌的寬度是什麼決定的?」
這下,劉潤答不上來了。
梁書記說:
鐵軌的寬度,沿襲了電車軌道的寬度;
電車軌道的寬度,沿襲了馬車車輪的間距;
馬車車輪的間距,接近兩匹馬屁股的寬度。
所以說,火箭的直徑,是由馬屁股的寬度決定的。
面對梁書記的問題,知識淵博的劉潤,卻仍然被問住,作為普通人的我們,可能一個都答不上。
正如梁書記所說:「這就是做火箭需要的精神,不斷追問為什麼,直到找到根本原因。」
真正的高手,習慣多問幾個「為什麼」,直到找到解決問題的根本原因,而不是單純停留在問題的表現,最後糊弄了自己,也擱淺了問題。
2.嘗試五問法
豐田公司曾有一個著名的歸因案例:
機器停了,為什麼?——運轉超負荷,保險絲熔斷。
運轉超負荷,為什麼?——軸承潤滑不足。
潤滑不足,為什麼?——潤滑泵不能供油。
不能供油,為什麼?——油泵軸磨損,導致鬆動。
油泵軸磨損,為什麼?——沒有安裝過濾器,導致鐵屑混入。
遇到問題,試著往回追溯5步,往往就能挖掘出問題的根源。
▽ 寫在最後
其實針對這個討論,許多答案都有其可取之處。
當你看到別人的答案而眼前一亮時,不用為自己沒想到而心生沮喪。
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思維模式,而每種思維模式又對應不同的看問題的角度。
卡爾-榮格曾說:「對所有人而言,成功有兩條路,一是自己擁有成功所需的要素,二是從別人那邊獲取成功所需的要素。」
一方面明確自己思維模式中的長處和缺陷,另一方面保持頭腦極度開放,遇到問題時能從別人的觀點中汲取靈感。
學會用已有資源爭取產出最大化,這或許才是笑過之後,「領導喝水」問題帶給我們的最大啟發。
最後,如果面試官問你:「有5杯水卻來了6個領導,你該怎麼辦?」
參考資料:
1.《原則》,瑞-達利歐;
2.《高效人士的七個習慣》,史蒂芬-柯維;
3.《和手握8套房的房東聊了1小時,我驚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