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條經濟學規律值得收藏

一、蝴蝶效應 (The Butterfly Effect)

上個世紀70年代,美國一個名叫洛倫茲的氣象學家在解釋空氣系統理論時說,亞馬遜雨林一隻蝴蝶翅膀偶爾振動,也許兩周後就會引起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

蝴蝶效應是說,初始條件十分微小的變化經過不斷放大,對其未來狀態會造成極其巨大的差別。有些小事可以糊塗,有些小事如經系統放大,則對一個組織、一個國家來說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塗。

蝴蝶效應

二、青蛙現象 (Frog Effect)

把一隻青蛙直接放進熱水鍋里,由於它對不良環境的反應十分敏感,就會迅速跳出鍋外。如果把一個青蛙放進冷水鍋里,慢慢地加溫,青蛙並不會立即跳出鍋外。水溫逐漸提高的最終結局是青蛙被煮死了,因為等水溫高到青蛙無法忍受時,它已經來不及、或者說是沒有能力跳出鍋外了。

青蛙現象告訴我們,一些突變事件,往往容易引起人們的警覺;而易致人於死地的,卻是在自我感覺良好的情況下,對實際情況的逐漸惡化,沒有清醒的察覺。(人於憂患,死於安樂;溫水煮青蛙, 隱死嘸活!)

青蛙現象

三、鱷魚法則(Alligator Principle)

其原意是,假定一隻鱷魚咬住你的腳,如果你試圖用手去掙脫你的腳,鱷魚便會同時咬住你的腳與手。你愈掙扎,就被咬住得越多。所以,萬一鱷魚咬住你的腳,你唯一的辦法就是犧牲一隻腳。(要知捨得,捨得斷尾求生,去車保帥,留得一線生機!)

譬如在股市中,鱷魚法則就是:當你發現自己的交易背離了市場的方向,必須立即止損,不得有任何延誤,不得存有任何僥倖。

鱷魚法則

四、鯰魚效應(Catfish Effect)

以前,沙丁魚在運輸過程中成活率很低。後有人發現,若在沙丁魚中放一條鯰魚,情況卻有所改觀,成活率會大大提高。這是何故呢?

原來鯰魚在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後,就會「性情急躁」,四處亂游,這對於大量好靜的沙丁魚來說,無疑起到了攪拌作用;而沙丁魚發現多了這樣一個「異已分子」,自然也很緊張,加速遊動。這樣沙丁魚缺氧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魚也就不會死了。( 想要活健康,就須常動!常運動!)

鯰魚效應

五、羊群效應 (Herd behavior)

頭羊往哪裡走,後面的羊就跟著往哪裡走。

羊群效應最早是股票投資中的一個術語,主要是指投資者在交易過程中存在學習與模仿現象,「有樣學樣」,盲目效仿別人,從而導致他們在某段時期內買賣相同的股票。

羊群效應

六、刺蝟法則 (Hedgehog Effect)

兩隻睏倦的刺蝟,由於寒冷而擁在一起。可因為各自身上都長著刺,於是它們離開了一段距離,但又冷得受不了,於是又想湊到一起。幾經折騰,兩隻刺蝟終於找到一個合適的距離:既能互相獲得對方的溫暖而又不至於被扎。

刺蝟法則主要是指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距離效應」(學得最通合求生本能)

刺蝟法則

七、手錶定律 (Watch Law)

手錶定律是指一個人有一隻表時,可以知道現在是幾點鐘;而當他同時擁有兩隻時卻無法確定。兩隻表並不能告訴一個人更準確的時間,反而會使看表的人失去對準確時間的信心。

手錶定律在企業管理方面給我們一種非常直觀的啟發,就是對同一個人或同一個組織不能同時採用兩種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時設置兩個不同的目標,甚至每一個人不能由兩個人來同時指揮,否則將使這個企業或者個人無所適從。(多頭馬車,不長進,必隨時光而消滅)

手錶定律

八、破窗理論 (Broken Windows Theory)

一個房子如果窗戶破了,沒有人去修補,隔不久,其它的窗戶也會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牆,如果出現一些塗鴉沒有被清洗掉,很快的,牆上就布滿了亂七八糟、不堪入目的東西;一個很乾淨的地方,人們不好意思丟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現之後,人就會毫不猶疑地拋,絲毫不覺羞愧。(好、壞習性皆由自我所養成!)

破窗理論

九、二八定律(巴萊多定律)(The 80/20 Law)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義大利的經濟學家巴萊多認為,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只佔其中一小部分,約20%,其餘80%儘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社會約80%的財富集中在20%的人手裡,而80%的人只擁有20%的社會財富。這種統計的不平衡性在社會、經濟及生活中無處不在,這就是二八法則。

二八法則告訴我們,不要平均地分析、處理和看待問題,企業經營和管理中要抓住關鍵的少數;要找出那些能給企業帶來80%利潤、總量卻僅佔20%的關鍵客戶,加強服務,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企業領導人要對工作認真分類分析,要把主要精力花在解決主要問題、抓主要項目上。(把主要精力花在解決佔20%的關鍵主要問題、抓佔20%的關鍵主要項目上)

二八定律(巴萊多定律)

十、木桶理論 (Cannikin Law)

也稱「短板理論」,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長短不齊,那麼木桶的盛水量不是取決於最長的那一塊木板,而是取決於最短的那一塊木板。

即構成組織的各個部分往往是優劣不齊的,而劣勢部分往往決定整個組織的水平。(良莠不齊,良者為莠所累!)

木桶理論

十一、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

馬太效應:《聖經:馬太福音》中有一句名言
「凡有的,還要加給他, 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是指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種現象。

最早由美國學者羅伯特·莫頓於1968年提出,用以概括科學界名聲累加的反饋現象。社會學家從中引申出了『馬太效應』,用以描述社會生活領域 中普遍存在的『兩極分化現象』。( 財運只進富貴家,窮者愈窮,富者愈富! 心態所致!)

馬太效應

十二、長尾效應 (The Long Tail)

最初由 Chris Anderson 發表在2004年的《連線雜誌(WIRED)》中,用來 描述諸如 亞馬遜 和 Netflix、Real.com/Rhapsody 之類網站的商業和經濟模式。是指那些原來不受到重視的銷量小,種類多的產品 或服務由於總量巨大,累積起來的總收益超過主流產品的現象。在網際網路領域,長尾效應尤為顯著。長尾這一術語也在統計學中被使用,通常應用在財產的分佈和詞彙的使用。

在亞馬遜這個案例上面,我們應用「長尾」概念可以解釋:它一半左右的銷售來自於比較熱門的商品,而另一半卻來自相對不那麼熱門的商品。這跟傳統的「二八定律」完全相反,所以這個概念的提 出在 Web 2.0 的時代顯得格外引人注目。

長尾效應

十三、路徑依賴理論 (Path Dependence)

道格拉斯·諾思是第一個使「途徑依靠」理論聲名遠播的人,由於用「途徑依靠」理論成功地論述了經濟制度的演進,道格拉斯·諾思於1993年取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對於我們來說,我們的每一次比較重要的選擇,都會導致不同的結果。而我們在做出選擇時,並不知道我們的選擇會導致什麼結果,所以我們很有可能會朝著我們選擇的方向一直堅持下去,而在堅持下去的過程中,我們可能會投入很多很多。可一旦發現我們的選擇是錯誤的,那麼我們之前對於這個錯誤選擇的投入將會變得一文不值。就好像人們常說的:「我當初如果怎麼怎麼樣,現在肯定會怎麼怎麼樣。」

一旦人們做了某種選擇,就好比走上了一條不歸之路,慣性的力量會使這一選擇不斷自我強化,並讓你不能輕易走出去。

路徑依賴理論

十四、凡勃倫效應 (Vanblen Effect)

樣式、皮質差不多的一雙皮鞋,在普通的鞋店賣80元,進入大商場的櫃檯,就要賣到幾百元,卻總有人願意買。 1.66萬元的眼鏡架,6.88萬元的紀念表、168萬元的頂級鋼琴,這些近乎天價的貨物流通,往往也能在市場上走俏。

其實,消費者購置這類貨物的目的並不只僅是為了取得直接的物質滿足和享受,更大水平上是為了取得心理上的滿足。這就呈現了一種奇異的經濟現象,即一種貨物價錢定的越高,就越能遭到消費者的喜愛。

凡勃倫 (Thorstein BVeblen,1857—1929)是美國聞名經濟學者,他在《有閒階級論》中便討論研究這個問題。因此這一現象———價錢越高越好賣,被稱為凡勃倫效應。

凡勃倫效應

十五、酒與污水定律 (Wine and Sewage Law)

酒與污水定律是指:假如把一勺酒倒入一桶污水中,你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假如把一勺污水到如意通酒中,你得到的還是一桶污水。顯而易見,污水和酒的比例並不能決定這桶東西的性質,真正起決定作用的就是那一勺污水,只要有它,再多的酒都成了污水。

簡直在任何組織中裡,都存在幾個「污水」式的人物,他們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為了把事情搞糟。他們四處搬弄是非,傳達謠言、破壞組織內部的的諧和。

酒與污水定律

十五、奧卡姆剃鬚刀定律(Occam’s Razor, Ockham’s Razor)

這一原理最常見的形式是:當你有兩個處於競爭地位的理論能得出同樣的結論,那麼簡單的那個更好。最簡單的解釋往往比複雜的解釋更正確。

或許以這種自我一定的形式呈現:讓事情堅持簡單!也許,這個原理源頭可以追溯到亞里士多德那裡,這位大哲學家的表述是:「自然界選擇選擇最短的路途」。

奧卡姆剃鬚刀定律

十六、華盛頓協作定律 (Washington Company Law)

早在1920年,地鬼心理學黎格曼就曾經停止過一項實驗,專門討論團體行為對個人活動效率的影響。他要求工人盡力拉繩子,並測量拉力。參與者都參與3種形式的測量:個人獨自拉、3人同時拉和8人同時拉。結果是:個人平均拉力為63公斤;3人團體總拉力是160公斤,人均為53公斤;8人團體總拉力是248公斤,人均只要31公斤,只是個人獨自拉時力氣的一半。

黎格曼把這種個體在團隊中較不賣力的現象稱為「社會懈怠」

專家們的解釋是:每個人可能都覺得團體中的其他人都沒有盡力任務,為求公允,於是自己也就減少努力;也有可能以為個人的努力對團體微缺乏說,或是團體效果只要很少一局部能歸於個人,個人的努力難以權衡,與團體績效之間沒有明白的關係,故而降低個人努力,或不能養精蓄銳的努力。當然,也有人以為應細分發生這種現象的社會環境。不論發生這種想像的具體原因是什麼,在團體中確實會存在「社會懈怠」現象。(一個人敷衍塞責。兩個人相互推諉,3個人則永無成事之日。)

華盛頓協作定律

十七、蘑菇定律(Mushroom Management)

相信很多人都有一段「蘑菇」的經歷,但不一定是什麼壞事,尤其是當一切都剛剛開端的時分,當上幾日「蘑菇」,可以消除很多不實在際的夢想,讓我們更加接近現實。對一個組織來說,新進的員工都是一張白紙,才幹和閱歷沒有太大的區別,所以給員工的起薪和任務都不會有太大的差異。

無論多麼優秀的人才,初次任務都只能是從最簡單的事情做起,「蘑菇」的閱歷對成長的年輕人來說,就像蠶繭,是羽化前必需閱歷的一步。所以,如何高效的走過生命中的這一段歷程,盡可能地鐘吸取閱歷經驗,是每個剛踏入社會的年輕人必需面對的問題。

蘑菇定律

十八、彼得原理 (The Peter Principle)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由於某人的本職任務做得出色,就想當然的以為他可以勝任上一級的任務,從而將他選拔到更高一級。這樣一來,那些原本在低一級崗位算得上人才的人,在較高的職位上卻變得不勝任了。最可怕的是,他們還要在這個不勝任的職位上耗到退休。這是彼得原理的中心內涵,所以彼得原理又被通俗的稱為「向上爬原理」。

彼得原理

十九、倒金字塔效應 (Pyramid Upside Down)

「倒金字塔效應」將傳統金字塔組織圖形倒過去,使最基層的員工處於至高無上的地位,以此來激起他們的積極性,這是治理層尊重員工最簡單的方法,也是企業取得做大利益行之有效的方法。

「倒金字塔「構架與傳統治理形式的區別在於:

傳統治理形式:最上層:決策者,總經理;中間層:部門經理、車間主任;最下層:一線員工,也叫政策的執行者。

「倒金字塔」構架是:最上層:一線員工,也叫現場決策者;中間層:部門經理、車間主任;最下層:總裁,也叫政策的監視者。

倒金字塔效應

二十、搭便車效應 (Free Ride Problem)

搭便車效應是奧爾森教授(1995年)在《集體行動的邏輯》一書中提出的,是指在集體行動中,個人支付本錢取得的收益被集體中的其他成員免費分享的現象。由於個人支付全部本錢而只享受較少的收益份額,因此集體中的理性個人沒有動力去提供公共物品。並且組織規模越大,公共物品越是供貨給缺乏。

「搭便車效應」的危害非常大的,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如果更多地強調「合作規則」而忽視小組成員的個人需求,可能會使每個人都希望由別人承擔風險,自己坐享其成,這會抑制小組成員為小組的利益而努力的動力。

搭便車效應

二十一、帕金森定律 (Parkinson Law)

帕金森(1755—1824年),英國歷史學博士,曾在哈佛大學擔任教授。1957年,他在馬來西亞一個海濱度假時,悟出了一個定律,後來他將自己思考的結果發表在倫敦的《經濟學家》期刊上,一舉成名。

什麼是帕金森定律呢?帕金森經過多年調查研究,發現一個人做一件事所消耗的時間差異如此之大:他可以在10分鐘內看完一份報紙,也可以看半天;一個人忙20分鐘可以寄出一疊明信片,但一個無所事事的老太太為了給遠方的外甥女寄張明信片,可以足足破費一整天:找明信片一個鐘頭,寫問候的話一個鐘頭零一刻鐘……….非凡是在任務中,任務會自動的膨脹,佔滿一個人一切可用的時間,假如時間富餘,他就會放慢任務節拍或是增添其他項目以便用掉一切時間。

由此得出結論:在行政治理中,行政結構會像金字塔一樣不時增多,行政人員會不時膨脹,每個人都很忙,但組織效率越來越低。這條定律又被稱為「金字塔上升」現像。

帕金森定律

二十二、心理賬戶理論 (Mental Accounting)

心理賬戶(mental accounting),是芝加哥大學行為科學教授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提出的概念。心理帳戶是行為經濟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由於消費者心理帳戶的存在,個體在做決策時往往會違背一些簡單的經濟運算法則,從而做出許多非理性的消費行為。心理賬戶的存在不僅影響著我們的投資決策,也會對日常生活中的種種消費決策產生意想不到的影響。當某種商品的購買金額或價格較小時,相對值優惠效應更突出;隨著購買金額或價格的增加,絕對值優惠效應與相對值優惠效應之間的差距逐漸縮小直至相等;當購買金額或價格超過某一點後,優惠體驗就會出現相反的結果,此時,絕對值優惠效應更明顯。

心理賬戶理論

二十三、螃蟹定律( Crab Bucket Syndrome / Crab Syndrome )

如果你在竹簍中只放一隻螃蟹,必須要蓋上蓋子,否則它就會爬出來。但如果你多放幾隻進去,就不必再蓋上蓋子。因為當一隻螃蟹爬到簍口時,其餘的螃蟹就會拖它下去,如此循環往復,就沒有一隻螃蟹能夠成功爬出來。

「如果我過得不開心,那麼我就想看到別人也不開心;如果我爬不上去,我也想拉住別人,讓別人也爬不上去。」說到底,人性最大的愚蠢,就是互相為難,見不得別人好。

螃蟹定律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