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刮痧是一種很好的幫助身體恢復健康的中醫診療法,很多人用來活血化瘀、解乏除病、治療嗓子疼痛等等氣血性病毒疾病,但是有的時候有的人卻刮不出痧來,這是為什麼呢?
刮痧常識,刮不出痧或為氣血虛原因。
從中醫來講,泄法主要針對實症,把身體多餘的能量、毒素通過刮痧等方式加快排泄出體外。刮痧主要是以治病為主,其次才是保健作用。如果過度使用泄法,有可能使人更加疲憊,甚至還可能加重疾病。現在很多人會自行刮痧,但有的人一刮就出痧,有的人皮膚都刮破了也沒有痧出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中醫專家解釋說,不出痧不是因為刮的力量不夠,而是體質偏虛,氣血不夠充盛,頂不出痧來。刮痧、放血都比較適於治療實性體質的人和實性的疾病,比如嗓子疼、扁桃體發炎化膿等。刮出的痧、放出的血,其實是自己的氣血宣透了出來,隨著宣透把病邪帶了出來。關注公眾號經絡技巧。
中醫講「久病無實」、「久病必虛」,慢性病一般會導致氣血不足,需要用補的辦法,穴位貼或者是艾灸使用的藥物都是溫熱的,再選擇有補益作用的穴位,效果和吃補藥類似。而急性病很多屬於氣血瘀滯,可以通過放血、刮痧等辦法,通過激化矛盾驅邪。
如果在治療頭疼時刮不出痧,可以試試用吹風機里的熱風對著脖子後面吹吹,人體和受風有關的穴位都在那個部位,吹熱風有散風的效果。關於刮痧還有很多種功效和方法,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應該多多練習。
認識刮痧
刮痧療法是在中醫經絡學說的指導下,循著人體的經絡和穴位,應用光滑的硬物器具、金屬針具、瓷勺、古錢、玉石片等,蘸上食用油、白酒、凡士林、清水等,在人體的皮膚、經絡、穴位和病變部位,反复地刮、擠、揪、捏、刺等,造成皮膚表面的淤點或者紫色痧痕,把阻滯在人體內的病理產物通過皮膚排泄出來,使病變的細胞、組織及器官得到氧氣的補充而活化,從而達到內病外治的一種中醫治療方法。
什麼是痧?
痧又稱「痧氣」,民間通稱「發痧」,是一種熱失調,當人體內水分不足或受熱以後,熱邪積存在人體的深部,這種高溫無法有效排除,致使有毒物質淤積於體表或經絡內,使得人體長期受風、寒、暑、濕、燥、火等痧病的影響,是夏秋季常見的症狀。
痧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痧指的是身體上所有的疾病與不適形成一種淤結,存在於機體中,會導致機體形成一種不平衡的狀態。古籍認為,狹義痧症主要是由風、濕、火三氣相摶而成的,而一般來說,我們僅僅是將夏季中暑的暑痧視為痧症。
「痧」是指皮膚下可見的一種紅色或紫色的斑點和斑片,是經絡氣血中的「痧穢」
出痧
痧是滲漏到毛細血管外的含有毒素的血液。毛細血管作為最細小的管腔,血管管壁本身就具有通透性,是營養物質和代謝產物進出的通道。
當人體健康、血液循環正常時,毛細血管沒有出現血液淤滯,刮痧後只有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新陳代謝的作用,不會出痧。在機體生病,血流循環減慢,血液淤滯時,毛細血管裡淤滯的血液中代謝廢物會逐漸增多,營養物質則會逐漸減少。一旦開始刮痧,刮痧板的按壓力會將淤滯的血液從毛細血管壁間隙擠壓到血管壁以外,形成痧。而毛細血管內的淤滯會瞬間得到緩解,血流也恢復正常。
由此可見,出痧是將含有毒素的血液從血管中分離出來,使皮膚表面出現淤痕的現象。
刮痧前的準備
1、環境:選擇安靜的室內環境最佳,保持空氣清新。夏季風扇或空調不可直接吹向被刮拭者,冬季注意保暖。
2、消毒:將刮痧所需工具準備齊全,保持清潔,用75%酒精對刮痧板及施術部位消毒。
3、自身:被刮者本身需保持身心平和、放鬆,勿在勞累、飢餓、飽食、緊張等情況下行刮痧療法。
刮痧後注意保暖
刮痧後出現輕微的痛癢,這屬於正常現象,而且刮痧後要注意保暖,刮痧後30分鐘內不能洗冷水澡,即使在天氣較熱時刮痧,也不宜吹空調風扇,冬季就更需要保暖了。
刮痧的次數
同一個部位刮痧最好要相隔一周以上,不能頻繁的進行,而且刮痧不宜一次刮多個部位,容易造成人體過於疲憊。
刮痧的手法
刮痧也不是一通亂刮就能起到保健作用,刮痧有嚴格的手法、強度、刮的部位的準確性要求,如果操作不當很容易損傷身體,所以不懂的一定要在醫生的指示下進行,不宜自己胡亂操作。
刮痧的部位
不是所有身體部位都可以刮痧的,如嘴唇、眼睛、鼻子、乳暈、肚臍都是不能刮痧,因為這些部位如果刮痧會導致黏膜充血。
以下情況不宜刮痧
1、女性月經期、孕婦的腹部和腰骶部,以及女性的乳頭禁刮。
2、患者有出血傾向疾病的,如白血病、血小板減少等,需慎刮。
3、體表有癤腫、破潰、瘡癰、斑疹,皮膚高度過敏,患有接觸性皮膚病的人禁刮。
4、久病年老、極度虛弱、消瘦者需慎刮。
5、醉酒、過飢、過飽、過渴、過度疲勞者禁刮。
6、癌症、腫瘤患者禁刮。
7、急性扭傷、創傷的疼痛部位或者骨折部位禁止刮痧。
刮痧雖然好,但是刮痧更多的是保健養生的方法,所以不能過度相信依賴,
在進行刮痧前也一定要瞭解清楚刮痧的手法和力度,切莫自己胡亂刮痧,損傷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