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集成電路發展史
集成電路從產生到成熟大致經歷了如下過程:
電子管——晶體管——集成電路——超大規模集成電路
晶體管的演變
集成電路的前奏——電子管、晶體管
電子管,是一種在氣密性封閉容器中產生電流傳導,利用電場對真空中的電子流的作用以獲得信號放大或振蕩的電子器件。由於電子管體積大、功耗大、發熱厲害、壽命短、電源利用效率低、結構脆弱而且需要高壓電源的缺點,很快就不適合發展的需求,被淘汰的命運就沒躲過。
晶體管,是一種固體半導體器件,可以用於檢波、整流、放大、開關、穩壓、信號調製和許多其它功能。晶體管很快就成為計算機「理想的神經細胞」,從而得到廣泛的使用。雖然晶體管的功能比電子管大了很多,但由於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晶體管也越來越不適合科技的發展,隨之出現的就是能力更強的集成電路了。
集成電路的誕生
幾根零亂的電線將五個電子元件連接在一起,就形成了歷史上第一個集成電路。雖然它看起來並不美觀,但事實證明,其工作效能要比使用離散的部件要高得多。歷史上第一個集成電路出自傑克-基爾比之手。當時,晶體管的發明彌補了電子管的不足,但工程師們很快又遇到了新的麻煩。為了製作和使用電子電路,工程師不得不親自手工組裝和連接各種分立元件,如晶體管、二極管、電容器等。
中國的集成電路產業起步相對來說比較晚,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到現在已經形成了產品設計、芯片製造、電路封裝共同發展的態勢。中們相信,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對集成電路的重視程度的提高,中國集成電路事業也會有更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