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人都有關節問題,但係就未必每一個人都了解其中嘅細節! 我哋相信只有從最專業嘅角度分析,先可以喺根本上解決問題!
今日就等我哋用1分鐘時間,帶大家了解我哋複雜嘅關節構造!
了解更多,保護更好!
膝蓋退化有9大部位 骨科醫坦言:不一定得換人工關節
膝關節是人體最容易退化的關節之一,構成膝關節的9大主要結構包含:
- 遠端股骨、
- 近端脛骨、
- 髕骨、
- 關節軟骨、
- 內外側半月軟骨、
- 內外側副韌帶、
- 前後十字韌帶、
- 髕骨韌帶、
- 膝關節四周的肌肉以及肌腱。
隨著年齡增長,關節使用時間增加,以上9大結構都有可能出現退化現象,就會有退化性關節炎的症狀。
初期治療:首重維持膝關節穩定
在初期退化性膝關節炎中,關節軟骨磨損不明顯,大多數症狀都來自軟組織,例如內外側副韌帶以及髕骨韌帶;由於老化的關係,韌帶的強度會減弱,導致韌帶內容易出現細微的創傷,累積到一定程度就會出現疼痛的現象。
此時治療應該著重於維持關節的穩定以及韌帶內部創傷的治療,可藉由穿著護膝,幫助維持膝關節穩定。急性期可口服消炎藥或局部注射低劑量類固醇;若為慢性發炎,可藉由「增生療法」或「自體血小板濃縮液注射」治療。
中期治療:併行注射玻尿酸潤滑
到了中期,出現肉眼可見的軟骨磨損,為了減緩軟骨磨損速度,治療同樣要維持膝關節的穩定,可注射玻尿酸作為膝關節內的潤滑劑,同時有消炎效果。如果軟骨磨損較輕微,可使用低分子量玻尿酸,若磨損較嚴重,則可注射分子量較高的玻尿酸。
此外,如果發現關節退化來自於關節外畸形,也就是俗稱的O型腿,則可藉由「高位脛骨截骨術」,將原本O型腿矯正到正常角度,平衡膝關節的受力,終止軟骨磨損的惡性循環,有效延後患者接受關節置換手術的時間,甚至可以從此保留原生關節,因此高位脛骨截骨術又可稱為「保膝手術」。
過去高位脛骨截骨術成功機率低,手術難度高,因此無法成為主流;現在因為科技進步,醫師可藉由電腦數位模擬,以及3D列印切割導板,將手術的準確度提高至9成以上,逐漸成為退化性膝關節炎治療的主要方式之一。
後期治療:多需進行人工關節置換
在後期,由於軟骨嚴重磨損以及大量骨刺生成,往往需要接受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目前「微創人工關節置換」為此種手術的主流,術中失血少,幾乎不用再輸血;過去術後需要休養3-6個月,微創置換手術在隔天就可下床走路,平均術後1個月可不靠拐杖輔助行走:且因為可提早復健,功能恢復時間比傳統手術快一倍。
對於年紀超過90歲,或身體狀況不佳、無法接受全身麻醉的患者,可考慮接受「高頻熱凝療法」,患者在局部麻醉下,透過高解析度X光機導引,以細針通電,針對特定的痛覺神經叢進行整流、去活化及減敏,達到阻斷痛覺的效果;不需住院,止痛效果比門診注射消炎藥更佳、更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