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聽過這樣一句話:
「世人慌慌張張,不過圖碎銀幾兩。可偏偏這碎銀幾兩,能解世間萬種慌張。」
人這一生,永遠離不開與錢打交道。
年輕時候覺得談錢太俗,隨著年紀的漸漸增長,反而覺得人與人之間,如果能夠大方談錢,才算是真正的坦蕩交情。
這個世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
也許有人庸碌半生,走到不惑之年,卻因種種原因,無法有所積蓄,仍然努力向上。
可總有一群人,每日渾渾噩噩,不思進取,好吃懶做。
明明處於壯年,卻從未想過靠自己,整日依靠他人救濟度日。
自以為生活無憂,其實卻是滿目瘡痍。
有句話說:「人窮窮一時,心窮窮一世。」
人到中年,如若身邊還有這樣長期缺錢卻從不自給之人,千萬記得要遠離。
01 、遠離喜歡攀附他人的人
莎士比亞說:
「借錢給別人會讓你人財兩失,向別人借錢會讓你揮霍無度。」
人與人相處,最怕聽到「借錢」二字。
錢品好的人,將錢借給他,無需自己掛心,總會有借有還。
而那些錢品差的人,將借錢當成日常習慣,既不懂得主動歸還,也不願意努力奮鬥。
把錢借給這樣的人,只會是一場災難。
演員岳雲鵬有一個從小到大的至交好友,兩人形影不離,無話不說。
即使畢業多年,他依然對朋友有求必應。
每次朋友遇到什麼事,他不遺餘力地幫忙;找他借錢,也總是毫不猶豫地借給對方。
可時間一長,他發現,朋友借錢卻很少還錢。
永遠只還少部分錢,然後再向他借更多的錢。
後來岳雲鵬向他人打聽才發現,這個朋友大多時候好吃懶做,每天不工作,一心只想著到處玩樂。
每次自己沒錢了,就開口向岳雲鵬借錢。
那時他才明白,他把朋友當親人,朋友卻把他當成「搖錢樹」。
最後一次他借給朋友一萬塊錢,買斷了兩人的關係,從此再無往來。
救急不救窮,幫困不幫懶。
生活中,這樣的人並不少見。
他們早就養成了依賴心理,無論遇到什麼事,不想著自己去解決,總是指望別人,還把別人的幫助當做理所當然。
正如《人生需要揭穿》一書中所言:
「我向來不以錢來判斷事物,但我知道我們愛的人,應該是和我們價值觀相近的人。」
借錢給別人,也要看對方是什麼樣的人、值不值得幫助。
如果永遠只知道依附和索取,而不懂得雙向付出,即使再枝繁葉茂的大樹,也會有枯枝敗葉的一天。
人到中年,別再肆意妄為,別因一時顧及,而讓已然艱難的生活雪上加霜。
而對於那些試圖依附自己的人,能遠離就儘早遠離。
這不僅是對家庭負責,也是對自己的一種解脫。
02、遠離只想不做的人
有人問蔡瀾:「先生,您覺得對您影響最大的是哪一句話呢?」
蔡瀾回答:「做,機會五十五十;不做,零。」
深以為然。
人活到一定年紀,總會明白:
任何事情,只想不做,永遠無法實現;只有敢於行動,才有讓夢想變為現實的機會。
賺錢也是如此。
年輕時候好高騖遠,寅吃卯糧,總想著自己有一天會成功,卻從不懂得付諸行動。
即使機會已然擺在眼前,依舊躊躇不前。
等到年老時想要改變,卻又屈服於現狀,一輩子渾渾噩噩度過一生。
作家韓少功說:
「在今天的現實生活裡,其實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足夠根據,來發現自己的貧困。」
說的正是如此。
我的一個遠房表叔,年輕時總吹噓自己,有一天會興旺發達。
那年頭,流行外出打工。
很多村裡的壯勞力,都出去找機會,他卻冷眼旁觀:「幹這些對磚砌瓦的活,能有啥出息!要干,就得幹點大事!」
後來,別人打工回來,一個個蓋起了小洋樓,而他還蝸居在破舊的小平房裡,過著一貧如洗的日子。
他雖羨慕,卻仍然口不饒人:「這些人眼瞧著光鮮亮麗,實際上在外打工,不知道有多寒酸。換做我呀,當然得幹點更賺錢的營生。」
到了近幾年,不少村民靠山吃山,興辦起農家樂,表叔家裡地段合適,本來也可大幹一場。
可他卻不無鄙夷:「費這個功夫,還不如在家多喝一碗酒。看著吧,等逮著個好機會,我也會賺上一個億。」
就這樣,終日沉迷幻想的他,眼看雙鬢髮白,卻還是一事無成,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得過且過。
「好高騖遠是空想,腳踏實地是夢想。」
生活中,像表舅這樣的人很多,他們雖有目標,卻從不付諸行動。
永遠只停留在自己的想像之中,自然也無法賺到更多的錢,得到想要的生活。
人窮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懂努力。
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生活都無法保障,又怎能經營好自己的人生。
有句話說,人到中年,與什麼樣的人相處,其實選擇的是一種生活方式。
想要餘生過得輕鬆自在,就必須遠離這些只想不做的缺錢之人。
03、遠離沒有風險意識的人
書籍《稀缺》裡,研究人員做過這樣一項跟蹤調查:
在印度貧民窟,有這樣一群小販,他們每天清晨向銀行借款1000盧比用於買貨,然後在路邊擺攤,販賣蔬菜、水果和鮮花。
傍晚時,把當天掙得的100盧比,拿出其中一半歸還利息,剩餘的50盧比用作日常開銷。
如果小販能每天攢下5盧比,那麼200天後,他們就能攢到1000盧比,不必再向銀行借貸。
但讓人遺憾的是,絕大多數的小販,都會將剩餘的50盧比全部花光。
後來,研究人員發現,這些小販並不是真的賺不到錢,而是缺少「風險意識」。
生活中,有太多這樣的人,不懂延遲滿足,也不懂得未雨綢繆。
直到意外來臨,才發現自己一無所有,後悔沒有提前準備。
梁文道曾說:
「年輕人的好處,就是每個年輕人都相信自己能飛。而中年人在煽動翅膀時,兩邊羽翼還掛著甩不掉的沉重秤砣。」
年輕時候,不懂金錢的重要;到了年老,只能吃沒錢的虧。
人這輩子,總是在不斷循環往復。
而存錢,就是他最大的底氣,是抵禦一切風險和掌控生活的能力。
如若只顧眼前,不懂得為長遠考慮,到最後只能傷人傷己。
這個世界,只有學會合理存錢,懂得理財智慧,才能讓餘生,多一點從容,少一點落魄。
04、餘生,遠離「長期缺錢」的人
《飛馳人生》中有句台詞:「成年人的崩潰,往往是從借錢開始的。」
長期缺錢的人,遇到問題,除了求人幫助,別無他法。
而對於幫助他的人來說,可以幫一時,卻無法幫一世。
這個世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難關要闖,有太多的責任要扛。
很多時候,我們不是不願幫助,而是自己已然深陷泥潭。
曾看過一個故事。
一對中年夫妻,丈夫失業3個月,自己毫無收入,全家僅靠妻子的一點點工資,維持日常開支。
讓他們發愁的是,為了方便照顧老人,夫妻倆剛借款買了一套新房,每個月的車貸也是一筆費用。
他們生活在一線城市,就連孩子的奶粉錢,都要更貴一些。
丈夫的失業,更讓現在的生活雪上加霜。
前段時間,老家的朋友開口向兩人借錢。
是從小一起長大的髮小,和夫妻倆關係都不錯。
丈夫本來想著,能借一點是一點,可想想自己的情況,實在是無能為力。
最後還是狠心拒絕了朋友。
以己之能,盡己之力。
面對他人的請求,我們總想伸以援手。
可很多時候,現實總讓我們無計可施。
倘若還能夠伸出援手去幫助別人,當然是一種格局、一種善良;
但倘若本來就因為自身的家庭狀況、身體健康等原因,自顧不暇,那就不如先努力照管好自己。
就像網上的一句話:「年過半百終於活明白了,讓自己高興才是真格,其他全是瞎掰。」
學會無情一點,懂得量力而行,把自己的日子過好,才是對自己的負責,也是對家人的負責。
對於貧窮,柴契爾夫人曾說過這樣一句話:「貧窮,其實就是一項『人格缺陷』,即個性缺失。」
人活一輩子,很少有人不缺錢。
有的人缺錢,會努力尋求改變;而有的人卻只想著依靠他人。
這樣的人,缺錢不是一陣子,而是一輩子。
倘若不想被這樣的人,白白消耗時間和精力,就趁早遠離那些長期缺錢的人。
把錢花在刀刃上,把真情花在更值得你關注的人身上。
唯此,才能手裡有錢,心中不慌,活得更加舒適和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