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這樣一句台詞:
「一個人如果能做到不依賴任何人,那麼,他才真正算是長大了。」
年少的時候,無論從情感上還是物質上,我們都習慣了依賴他人。
年紀漸長,經歷了挫折以後才明白,沒有任何人可以讓我們依賴終生。
一個人最大的成熟,就是學會不再依賴任何人。
有位知乎網友分享過自己的故事:
她是家裡的獨生女,從小就習慣了父母的大包大攬。
小學和中學,進哪所學校,是父母幫她選的。
上大學的時候,讀什麼專業,到哪個城市,以及畢業以後,從事什麼工作,也都是父母在幫她做決定。
從小到大,她都很依賴父母,成年後的所有決定,都要跟父母商量。
在她二十五歲之年,家裡突然遭遇了一次變故。
她的父親被檢查出患有癌症,在治療了三個月以後,還是遺憾去世了。
父親去世以後,母親因悲傷過度,整個人一下子消沉了下去。
從此以後,她感覺彷彿失去了精神支柱,很多事情再也沒人可以商量。
母親讓她找個男朋友,以後好有人依靠,可她不善與人交際,沒有找男朋友的念頭。
她在網誌裡,寫下一段話,讓人讀了既感慨又唏噓。
她說:
「等媽媽也走了,料理完她的後事,我就跟她一起走。
到時候,這世界就剩下我一個人孤苦伶仃的,受委屈了沒有媽媽抱著摸摸頭,沒有爸爸大喊是誰欺負我寶貝女兒了爸給你撐腰。
我覺得這世界那麼大,跟我一點關係也沒有。」
心理學教授洪蘭說過:
「孩子過分依賴父母,長大後很可能無法獨立。」
一個不夠獨立的人,是沒有辦法面對人生風雨的。
當你依賴的人,有一天離開的時候,對你來說就是一場災難。
很喜歡宮崎駿說過的一句話:
「不要輕易去依賴一個人,它會成為你的習慣。
當分別來臨,你失去的不是某個人,而是你精神的支柱。
無論何時何地,都要學會獨立行走,它會讓你走得更坦然些。」
不要試圖去依賴任何人,當這個人離開以後,對你來說或許是生命無法承受之重。
就像上面的那個故事,總是依賴他人,結果換來的只有絕望和失望。
成年人最頂級的自律,就是降低對他人的依賴。
看過一個很有意思的比喻。
一位太太抱怨說:
「我心情不好,因為先生不體貼。」
她把快樂鑰匙交給了先生。
一位婆婆訴苦說:
「我的媳婦不孝順,我真命苦。」
她把快樂鑰匙放在媳婦手裡。
一位員工吐槽說:
「老闆不賞識我,所以我才情緒低落。」
他則把快樂鑰匙交給了老闆。
他們之所以感到不快樂,就是因為太過依賴他人,把自己的快樂寄托在他人身上。
當一個人把快樂的鑰匙交給別人的時候,自然就打開自己痛苦的那把鎖。
人生在世,想要獲得快樂,就要學會不再依賴任何人。
依賴父母,父母早晚會變老離開;依賴手足,他們也有自己的生活;
依賴朋友,朋友也有自己的難處;依賴伴侶,伴侶也有可能會變心……
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人能永遠陪伴你。
即使是你的影子,也會在黑暗裡離開你。
有個自媒體作者講過一段自己的經歷。
上大學的時候,家裡經濟條件特別困難,因為交不起學費,他面臨失學。
有一天,他在讀劉墉的《創造自己》時,讀到一句話:
「一個成熟的人,最基本的表現,是他關心自己的前途,也創造自己的未來, 他不再是什麼都指望父母解決,而有了獨立的能力。」
這句話讓他突然意識到,既然沒辦法依賴別人,那就靠自己去爭取。
於是,他開始利用課餘時間做兼職,發傳單、做家教、勤工儉學……
只要能掙錢養活自己,交得起學費,什麼髒活累活他都願意做。
就這樣,他靠自己的努力,賺到了大學四年的學費和生活費,順利完成了學業。
畢業以後,找到了一份不錯的工作,因為吃苦耐勞的性格,很受領導器重。
慢慢地,生活條件有了極大的改善,如今也算是走出農村,在城市紮了根。
哥爾斯密說:
「不論在哪裡,自己的幸福是要靠自己去創造去尋覓。」
人生所有的安全感,從來都是自己給自己的。
只有靠自己的人,才能活得硬氣,才能將自己的人生過得更好。
作家畢淑敏的妹妹在快要失業的時候,找到她,說要轉行寫文章,想用姐姐的才能和資源,讓自己的寫作之路走得順暢一些。
但是,畢淑敏的做法完全超出了妹妹的意料。
當妹妹把第一篇文章交給畢淑敏時,畢淑敏沒有評價,而是讓她繼續寫。
妹妹花了一年時間,寫了10篇文章,交給畢淑敏。
畢淑敏看完文章說有幾篇很好,然後把文章還給妹妹。
妹妹鬆了口氣把文章又遞給了畢淑敏,說:
「文章我寫了,接下來改稿那些就交給你了。」
畢淑敏拒絕了,讓妹妹自己改,妹妹覺得姐姐有點無情,但又拗不過姐姐,只好硬著頭皮自己修改。
在接下來的一年,妹妹自己改稿,自己找編輯。
最後,她的那十篇文章都得到了發表,還得到了不錯的回報。
後來,妹妹才明白畢淑敏的良苦用心。
路遙說過:
「靠自己生活,靈魂都是安寧的。」
你要時刻記得,沒有人是你永遠的港灣,能救你的只有你自己。
命運,就像是一條長河,從此岸到彼岸,要學會自渡。
不要指望任何人來做你的擺渡人。
最後,分享美劇裡的一句經典名言:
「面對現實吧,我們要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