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說:「父母和孩子的相遇,就是前世一雙人的重逢,他們來到你的身邊,是來給你的人生增添不一樣的色彩的。」
父母和孩子的關係,本就是一個「雙向」的關係。一方對你無條件地好,而你,也應該要以同樣的「心思」去報答對方。
人與人的相處,其實是最為複雜的。因為人性的易變性和複雜性,將決定每個人的行事方式和做人態度是不同的。
不同的人的態度夾雜在一起的時候,其實就很容易產生矛盾。
我們常說人與人之間要「三觀」相配。
說實話,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三觀其實是最為相似的。
但是,這兩代人之間的關係和矛盾恰恰也是最為微妙的。
因為血溶於水的親情,搭配上隨環境而改變的「人性」,最後雙方關係變得怎樣,其實就要靠時間去檢驗了。
在生活中,我們如果看到孩子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心意,或者說他們讓我們過分勞心,我們就會說他們是來「討債」的。
「討債」這一詞,站在不同的角度來說,會有不同的理解。
站在人性心理的角度來說,父母感覺孩子是來「討債」的,就是因為他們行為已然超乎了父母的預想範圍,從而產生了落差,進而形成了矛盾的心理。
而在民間,有這樣的說法,就是說找你「討債」的孩子,他們是你前世的仇人,今生相遇,只為了讓你去「補償」他們。
不管怎麼說,我們要知道,這三種孩子,他們不是來報恩的,而是來討債的。
懶惰成性,啃老成癮的孩子,他們生來就是「討債」的
在當今社會,我們經常能聽到這樣一個詞,那就是「啃老族」。
正在讀大學的年輕人沒有工作,也沒時間賺錢,那麼作為成年人的他們去求助父母,讓父母供他們讀書,這也是人之常情。
剛讀完書出來工作的年輕人,他們開始工作那一兩年沒有站穩腳跟,在職場也沒啥成績,靠父母資助幾年,也算是說得過去的。
但是,一旦超越了這個界限,其實就是在「壓迫」父母了。
有些人,他們有穩定的工作,也有高額的收入,可就是把錢花在了不必要的事物上,從而成了「日光族」和「月光族」,靠父母的救助度日。
這樣的人,就是半啃老族。
而有些人,他們不管什麼時候都不去工作,而是在家中望天打卦,過著大少爺,大小姐的生活,懶惰成性,完全依賴父母來生存。
這樣的孩子,就是典型的啃老族。
孩子有困難,自然需要父母來幫助。
但是,如果啥事都靠父母,或者說連自己的生存也要靠父母來維持,那麼,這樣的孩子,就是來「討債」的。
只會索取,不懂感恩的孩子,他們生來就是「討債」的
曾見過這樣的一件事兒。
陳大伯前幾年因為家庭關係的惡化而住進了養老院。
如今,除了大女兒來看望他之外,他的那個小兒子從不來看陳大伯一眼。
為何陳大伯和小兒子的關係會發展到這樣的地步呢?
其實,這兩人的矛盾已然是積怨多年的了。
陳大伯的老伴還在世時,老伴特別寵小兒子,要什麼都給。
如果孩子需要,連夫妻倆的「老底」也可以拿給他,老伴也是心甘情願的。
而小兒子,每一次拿了父母的「老底」後,都不會主動還錢。
這就算了,就連家用,小兒子也不交,而是帶著自己的老婆孩子在陳大伯家中白吃白喝。
在陳大伯的老伴去世後,陳大伯就跟小兒子說明了情況,說父母也過得不容易,希望他能別那麼「壓搾」父母。
小兒子沒有把陳大伯的話放在心上。
相反,有一天,小兒子想換套房,便跟陳大伯說,希望能夠賣掉陳大伯名下的房子,幫他買套房。
陳大伯一聽,立馬就拒絕了。
而小兒子,他一直糾纏著陳大伯不放。
到最後,還要以「斷親」相逼。
結果,就是陳大伯自己住進了養老院,不想再看到小兒子的嘴臉了。
很多時候,作為父母,如果只會付出,而不懂得教會孩子感恩,那麼,只會索取而不會感恩的他們,今生就是來向你「討債」的。
桀驁不馴,不受約束的孩子,他們生來就是「討債」的
古人有言:「逆子反骨後長,品性桀驁,行事無德,皆為父母不訓之過也。」
一個孩子,如果他「反骨」明顯,品性桀驁不馴,為人處世過分暴躁猖狂,那麼這個孩子,就是來向父母討債的。
曾在某學校看到過這樣一個孩子,他是班中的小霸王,自己不僅染上了不良的陋習,更有一大堆的小弟在他身後為他撐腰。
所以,在他的日常學習生活中,他不是在打架的路上,就是在鬥毆的途中,完全不理會老師的勸導,父母的訓誡。
而這個孩子所在的班級,也是學校裡面最亂的。
上課的老師不敢在那裡上課,就是怕這個孩子和他的那些小弟來「為難」老師。
不僅如此,這個人連他自己的父母都不怕,有時候還對父母拳腳相向。
說實話,就像是「瘋」了一般,誰也制止不了。
在他18歲那年,他因為打傷了人,所以被送進了勞改所。
和這個孩子同宗族的老人是這麼評價他的,說他的父母早年作孽太多,才生出這麼一個桀驁不馴,不受約束的孩子。
不管怎麼說,有些孩子,他們是來討債的,而有些孩子,他們是來報恩的。
可「討債」和「報恩」的轉變,全看父母的選擇和教育。
就像上文所說一般,「皆為父母不訓之過也」。
其實,這不就是孩子「討債」的根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