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歸生是春秋時期的蔡國大夫,他能言善辯、學富五車,在各國都頗負盛譽。
有一年,晉楚兩國的關係很緊張,公孫歸生就去為兩國調解,結果他在晉國的路上遇到了一個名叫伍舉的好友。
伍舉是楚國的大夫,這半年來他一直過著逃亡的日子。
伍舉的岳父在楚國犯了罪,畏罪潛逃了,於是伍舉的一些政敵就趁機造謠,說是伍舉向岳父通風報信並送他逃走的。
楚王聽信了謠言,就撤了伍舉的官職,並要將他治罪。
伍舉聽到風聲,就帶著全家老小逃到晉國來了。
公孫歸生得知伍舉的境遇後,有心想幫助朋友脫困,就讓伍舉安心躲在晉國,別的事情他去想辦法。
公孫歸生在晉國辦完事以後就來到了楚國,並得到了楚王的熱情接見。
他知道如果直接為伍舉求情,只能使楚王心裡增加疑慮,就繞了一個彎子說:「我剛從晉國過來,我發現以前晉國的人才沒有楚國多,但現在他們的人才越來越多了,恐怕要超過楚國了!」
楚王吃驚地問:「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呢?」
公孫歸生這才不緊不慢地說:「晉國本來是沒有什麼人才的,但後來他們從楚國挖去了好多人才並都給予重用,特別是貴國的大夫伍舉,他也因為受到誣陷而逃走了,現在躲到了晉國,相信很快也就會得到了晉王的接見和重用了,這對楚國來說真是一個損失啊!」
楚王聽後,這才意識到要保住伍舉,不能讓他成為晉國的人才,就連忙赦免了伍舉的所有罪名並恢復了伍舉的官職,又寫了一封信委託公孫歸生請伍舉回來。
就這樣,伍舉又平安地回到了楚國並受到了重用,此後為楚國做出了不少貢獻。
有句成語叫「楚材晉用」,其出處就在於此。
在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秦國原本地處偏僻,為弱小之國,但最後統一中國的卻是秦國。
秦國既窮且弱又地處偏僻、人才缺乏,照理說不管怎麼輪都輪不到秦國來統一天下,只因執政者 秦孝公知道人才的重要,所以頒布求賢令向各國召募人才,借用他國的人才來強大自己的國家,例如:商鞅是衛國人、張儀是魏國人、范雎是魏國人,而李斯是楚國人…等,秦國因為有這些人才的經營,才成為一代強國。
反觀魏國、楚國,原本是一方霸主,人才濟濟,最後卻因為人才留不住,而導至國力降低被滅。
在看這段歷史時讓人感慨很深,還看某地人才濟濟,只可惜政府留不住企業,企業不斷的出走,而企業留不住人才,人才不斷的外流,就如同魏、楚留不住人才,導致國家由強變弱。
「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用歷史當借鏡,從朝代的興衰、古人的經歷中可以學習許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