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身體不舒服,我們通常會拿來體溫計測一測,如果體溫維持在36度多,說明我們的身體基本健康,但如果體溫超過了37度,則說明我們發燒了。
那麼問題來了,人的體溫為什麼要恆定在36度多呢?人是一種恆溫動物,體溫並不隨環境溫度的變化而變化,無論是身處50多度的撒哈拉沙漠,還是身處零下25攝氏度的南極冰原,我們的體溫始終都能夠恆定在36度多的位置。
當然了,有一種情況會使我們的體溫發生改變,那就是發燒。發燒的時候,我們的體溫會躥升到37度以上,有時甚至可以達到38到39度的高溫。
有趣的是,我們的體溫雖然會在發燒的時候向上浮動,但正常情況下是絕對不會向下浮動的,這是為什麼呢?
人的體溫之所以不會向下浮動,是因為體溫下降是一件極其危險的事情。
人體就如同一個龐大的機器,十分複雜,但人體與機器的不同點在於人體是十分脆弱的。
在我們生存的環境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病毒,這些病毒每天都會通過飲食、呼吸以及接觸進入到我們的身體之中,而病毒一旦進入到身體的細胞之中就會奪取細胞的控制權,並利用細胞功能不斷複製出更多的病毒,隨著病毒越來越多,我們的身體很快就會崩塌。
不過並不是所有的病毒都可以在我們的身體中存活下來,因為病毒通常對溫度十分敏感,絕大多數的病毒都無法適應人體高達36度以上的體溫。
有一項研究認為,人體的體溫每下降一度,身體內所產生的癌細胞數量就會增加1500個。
之所以作出這樣的結論,就是因為身體的溫度越低,可能入侵的病毒種類就越多,對身體細胞的傷害也就越大,從而更加容易引起細胞的變異。
人的體溫雖然達到了36度以上,但也不能阻隔所有的病毒,但好在人體擁有免疫系統,它們可以識別並殺滅入侵的病毒。
人體的免疫系統與病毒恰好相反,它們是喜高溫的,有時候病毒過於強大,免疫系統難以抗衡之時就會求助於大腦,於是大腦就會發出信號,提升身體的溫度,於是我們就發燒了。
升溫是一個一箭雙鵰的妙計,既可以殺滅病毒,又可以提升免疫力,研究認為體溫每升高一度,免疫力就會增強六倍。
所以當我們發燒的時候,醫生通常會根據情況對我們進行消炎或抗病毒治療,並不會盲目退燒。在生活中我們也會發現,平均體溫相對較高的人比體溫相對較低的人擁有更強的免疫力,比如平均體溫36.8的人患感冒的頻率要低於平均體溫36.2的人。
而說到高體溫,就不得不提蝙蝠了,它們擁有40度的平均體溫,所以能夠全身沾染病毒而自己不受感染,這使得它們成為了移動的病毒庫。現在我們知道了體溫為什麼總是恆定在36度多,那麼人的體溫一直都是如此嗎?並不是。
科學家通過對近200年的相關記錄數據統計發現,人類的平均體溫一直處於下降之中。
大概在200年以前,人類的平均體溫還能夠維持在37度左右,而現在已經下降到了36度多,正常人的體溫是不會超過37度的。為什麼會這樣呢?這豈不是意味著我們的免疫能力還不如古人?
理論上的確是這樣的,而要說為什麼會這樣,那很可能與人類生活方式的逐步改變有關。從200年前至今,人類在生活方式上的最大改變是什麼呢?就是體力勞動逐漸減少。
現代文明的高速發展徹底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
人類出門走路越來越少,各種體力勞動已經逐步被機器所取代,現在就連到樓下小賣部買袋花生米都要踩著平衡車去了。體力活動的減少直接導致了身體細胞代謝速度的放緩,而身體代謝速度的放緩在理論上就必然導致體溫下降,因為這會使人體產生的能量減少。
體溫下降其實是一件危險的事情,因為這會使人的免疫能力降低,顯然現代人就要比古人更易感染疾病。
比如呼吸系統感染就是現代人的一種常見病,一年有個兩三次也正常,通常吃點消炎藥就好了,但在古代,沒有抗生素,能吃得起草藥的人也不是很多,一次呼吸系統感染就可能要了命,要是一年來上兩三次,那還受得了?
所幸古人的平均體溫更高一些,所以比較不容易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