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讀書的陶行知
陶行知小時候十分聰明。
他常到鄰村葉家玩,看到廳堂裏的對聯字畫,就用竹條在泥地上描摹。
他到了讀書的年齡,家裏卻無力繳納學費,幸好有位秀才在附近開館教書,很喜歡聰明好學的陶行知,願意免費收他為學生。
這樣,6歲的陶行知就得到了接受啟蒙教育的機會。
9歲時,陶行知來到外婆家,外婆見他聰明伶俐,就把他送到吳爾寬先生的學堂伴讀,陶行知這才正式入學。
在那裏,陶行知練出了一手好書法。
啟蒙教育結束之後,他便進入學堂,讀四書五經。
10歲時,因父親失業,陶行知只得半工半讀。
他每天砍一擔柴,挑到城裏賣掉後再去上學,每天往返20里,就這樣學完了四書五經。
這時的陶行知已深知讀書對窮孩子來說是多麼不容易,因此學習更為刻苦自覺。
他聽說距黃潭源村15里的小南海航埠頭曹家,有一位滿腹經綸的前清貢生王老先生在主持學館,便前去求學。
王老先生被他的誠意所感動,便免費讓他伴讀。
少年陶行知迫於生活的壓力,不能一心讀書,必須經常參加勞動。
他有時替父親挑瓜、挑柴進城出售,有時幫母親挑水、洗菜。
崇一堂校長見陶行知勤奮好學,便允許他免費入學。
這樣,15歲的陶行知進入了崇一學堂。由於基礎紮實,他一入學就直接被編入二年級,畢業時,他的成績名列第一。
在崇一學堂讀書期間,陶行知既學現代科學知識,又沒丟下古典文學。
因為家境不好,他向崇一學堂的同學借來唐詩選本,在吟誦之餘將一本書工工整整地抄完了。
還書時,同學的父親問陶行知唐朝詩人中最推崇誰。
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杜甫和白居易。」並說:「杜詩沉鬱有力,多傷時憂國之作;白詩通俗易懂,道出民生疾苦。」
同學的父親為陶行知有這樣的想法而感到驚奇,他認為陶行知一定會有所作為。
後來,陶行知成為我國著名的教育家。
【感悟】
陶行知在家境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學完了四書五經,又學習了現代科學和古典文學,終於成為著名的教育家。
他的事例說明,環境再惡劣都不能成為不學習的理由。
一個對知識充滿渴求的人,不會被困難、環境等諸多因素所阻礙,而是把這些不利因素轉化為勤奮努力的動力。
陶行知愛讀書、愛學習的精神,成為激勵後人追求真理、不懈探索的榜樣。
他提倡的「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也鼓勵後來的教育工作者,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培養學生的品德和真誠。
他的這種「讀書為實踐、讀書為真理」的理念,讓讀書不再是單純的學習活動,而是一種提高自我和改變社會的力量。
陶行知的讀書精神體現了他一生對教育的無私奉獻和對知識的深切熱愛。
他不僅追求個人的學問成就,更在教育實踐中賦予讀書以社會責任和使命。
他的思想和行動激勵著人們在讀書中找到人生的價值,在知識的應用中實現對社會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