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香港人的運動意識比過去強多了,尤其長者更為明顯。「運動」與 「活動」有何分別? 從中國武術的角度來看運動,大概今天我們稱作運動(sports)的,也許只可稱為活動 (activities)。
「動」是外形動作,如奔、跑、踢、跳、扭 … 等。辭源如此解釋「運」:運者,轉也,動也;而說文解字則說:運者,迻徙。若再問:運甚麼,轉甚麼?要迻徒甚麼? 中國傳統武術的答案是:「氣」。
在武術的了解下,「運」是體內運轉的功法,即藉著呼吸與我們內在器官溝通,透過呼吸的練習,防止及延緩器官的老化及下垂。藉著外練由隨意肌構作的肢體關節,是謂 「動」;內練由不隨意肌組成的五臟六腑,是謂 「運」。故武術運動,講求的是「內外兼修」,有 「運」必有 「動」;有 「動」必有 「運」。
如果武術只是打打踢踢的外在肢體活動,而沒有發勁、呼吸的運動,也就沒有必要去學,反正別的活動也可以。
因此,長者要在運動中,修外在手腳關節、肌肉得以強化之益,也得要修內在五臟六腑因氣血運轉,而活化之效;這才是對長者有效益的運動。武術基本上是乎合這個要求的運動。
根據上文對武術和運動的了解,我嘗試為大家介紹一些適合長者的武術運動。
事實上,任何一種具備上文要求的武術,皆是適合長者的運動,問題只在乎修煉者,要達至甚麼的境界。
筆者見過年過六十的長者開始修習空手道,也見過未足十歲的小朋友習太極,且有相當水平的。因此,不要以為太極拳是長者拳;空手道是青年人的專利。
學習甚麼武術,也要視乎修習者的性格和取向;教練能否因材施教,才至為重要;否則,太極拳也未必適合長者修習的。
話得說回來,太極拳的確有值得長者修習的地方。
現時香港較流行的楊式太極,是由楊露禪 (1837-1892)為要在北京教授貴族子弟,而演化出來的。
為了適切他們嬌嫩的體質,他把從陳家溝所學的武術套路中,那些纏絲勁和竄蹦跳躍發勁等難度較大的動作,做了些改動,使之較為簡化,動作柔和,不縱不跳,但仍具綿裏藏針的武術功能。
此外,還有以柔化見稱的吳家太極,都是非常適合長者修習的。
近年有很多對太極的科學研究,均指出大極具有以下幾種的功效,包括:增強人體的心肺功能、增強肌肉的力量及減少跌倒的機會、減低骨質流失及骨折機會、有助紓緩壓力,穩定情緒等。
除了太極拳,世界上最多人學的中國武術,相信要算是詠春拳,但卻又是另一種最多人誤會的武術。
香港以葉問流派為主的詠春拳,有三套練習拳,即小念頭、尋橋、標指;其後就是以練習不以眼目,只專注於感應和力流的黐手練習。
詠春拳第一套練習拳最宜長者學習。這套練習拳叫小念頭;要求練習者心無雜念,專心一意,全神灌注於每個動作適當的位置和走位,每個動作不含糊,不混淆。動作簡單而對稱,是訓練左右腦的最佳方法。
人體衰退得最快的是雙腿,所以才有這樣的謎語:「少時四條腿,大了兩條腿,老了三條腿。」而小念頭是一套寸步不移的站椿練習拳,用以強化雙腿的力量,正好針對防止長者雙腿的退化。
這練習拳的整個過程,手部要以似動非動;似靜非靜的前進,既不能全身收緊蓄力,也非放軟手腳得像沒吃飯;以捨棄自我的力量,輕柔而緩慢的動作開始,總之要墮肢體、黜聰明,讓念頭越少越單純越好,是一種減壓調息的好方法。
筆者在習詠春前有嚴重的哮喘,每年天氣轉變時,就病得死去活來,及至練習詠春的小念頭後,哮喘不藥而癒,回想是拜每天十五分鐘的小念頭練習所賜。
相信長者如能持之有恆地練習,也可以從小念頭中獲取大好處。
(作者為香港福音武術事工董事、中華傳道會安柱堂牧師)
資料來源 : 【太極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