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需求也不斷發生變化,今天的青少年已經是一個有相當購買力的消費群體,他們的消費並不局限在滿足生存需要的層面上,在更多情況之下體現為一種群體感染文化。他們對潮流有敏銳的觸角,熱切追求新穎、時髦、美觀及個性的彰顯,期望得到他人的認同和接納。與此同時,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青少年不斷被琳瑯滿目的商品所吸引,被五花八門的傳媒廣告所刺激,他們的消費心理或多或少受到一定的影響,非理性和感性的消費特徵亦被強化,若青少年不能得到有效的引導和幫助,就可能沉迷在這種非理性和感性的消費中而不能自拔。在有父母給零用錢的情況下,變得不懂節儉之道。習慣於大手大腳花錢,沒有形成儲蓄的習慣,一旦達不到自己的購物欲望,很可能會通過其他途徑來滿足自己的慾求,甚至可能出現鋌而走險的行為,如盜竊、搶奪等犯罪行為。

青少年的消費能力

綜合香港明報報導及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研究調查結果,青少年每月可動用的金錢中位數為401元至600元。

青少年的消費特徵

需求與支付不平衡的消費心理及行為形態:原因是青少年長期依靠家人給金錢過活,雖然在購買力上較缺乏支付能力,但消費需求的表現較少受到限制。
青少年普遍追求新穎、時髦、美觀和富個性的商品,與父母和祖父母一輩所注重的堅固耐用等傳統消費觀念並不相同。他們缺乏儲蓄「以備大事之需」的觀念;相反,較注重生活享受和及時行樂的消費方式。
年紀越小的青少年,他們的消費模式受同輩的影響越大。
年齡較大的青少年及有兼職的學生,他們對家庭的壓力愈加抗拒,不會因家人反對而放棄購買喜愛的東西。若喜愛的產品價格太高,便會放棄不買。
傳播文化對青少年消費取向的影響

青少年每天都被琅琅上口的電視、電台廣告和觸目可見的海報、燈箱、廣告牌催眠;互聯網更大大提高青少年接觸世界各地多元化資訊的機會,影響他們的消費方式、審美和生活評價。廣告使青年消費者的需要和慾求之間的界限不斷模糊,青少年不斷被各類宣傳廣告刺激和操縱,產生購買的感覺及行動。同時,廣告效應亦彰顯了炫耀消費心理,使青少年以為消費是表現地位、身份的手段及出人頭地的標誌。

青少年的理財態度

香港一項調查顯示在546位15至29歲的受訪者中,有77.7%有儲蓄習慣;在250位受訪學生中,則有76.4%有儲蓄習慣。但正如前面所述,部份青少年會先使未來錢,在預計「自己無錢找咭數」的情況下,有21.2%青少年會照樣「碌咭」用錢。此外,上述機構在1999年所做的同研究亦顯示在521名18至34歲的受訪者中,有一成半曾經試過「碌爆卡」及「為找(支付)卡數問題」而感焦慮,從中可窺探出有部分青少年尚未有完善的理財之道。

青少年的消費活動

香港青少年在購買衣服鞋襪和到卡拉OK消遣有較高的花費或參與率。而花費在購買參考書和消閒刊物上則較少。有較多零用錢只會造就青少年消遣的機會,但對於那些只顧玩樂的青少年,無限制的金錢供應無形是強化他們這方面的習慣。

青少年的消費心理及行為特徵

在消費觀念層面上,青少年是理性的:他們認為買東西最主要的是注重產品的質量與價格,在購物時會對比較價錢,會待商舖減價時才購物。也會客觀分析自己的需要,在購物時會詢問親戚朋友的意見。
但在真實的消費選擇過程中,感情和非理性佔據了重要地位。他們會經常因為看了某廣告,而去買東西,或買了很多用了不久便不再用的東西。
建議

青少年時期是人生變動和轉折最大和最迅速的時期,也是社會環境的變化最為敏感的時期。青少年的心理尚未成熟,消費意識也表現出過渡期的多變和易受外界影響。青少年是一群好奇和創新的消費群體,儘管他們在經濟上尚未獨立,手中掌握的金錢有限,但卻是消費創新的主力軍之一。

1心靈需要更重要
有些父母以為物質和金錢可表達對子女的愛,但過分充裕的物質享受反會使孩子的心靈變得脆弱,不懂珍惜擁有的東西。故此,好好和孩子溝通,關心呵護他們,比滿足他們的物質需要更重要。

2教導正確理財之道
調查結果顯示,零用錢越多的青少年,越不懂得審慎地消費,這正反映家長缺乏教育子女用錢之道。要知道人有無限的慾望和需求,在不懂平衡個人慾望和支付能力的情況下,往往會作出種種陋習性消費行為,甚至非法行為。所以,父母不應完全滿足子女無限的慾求,反而要教導他們節制的重要性,其中要求他們作定期的儲蓄是較好的引導方法,這可訓練青年限制自己的消費。

3審視真正需要
傳媒對青少年的消費產生很大影響,廣告主角往往成為青少年的模仿對象,他們不斷標榜品牌是身份地位的象徵,成功突出的標誌。缺乏理性消費態度的青少年往往會誤入廣告的陷阱,胡亂消費。故此,我們應該協助青少年分析和審視自己真正的需要,免受廣告一時刺激而作出不理性的消費行為。

4以身作則
成人的消費觀念和行為對青少年影響很大。父母懂理財之道,往往是子女學習的榜樣。故此,作為父母應該言傳身教,加以正確引導。

5健康自我形象
時下青少年喜歡用新產品,名牌貨品,標奇立異,從而炫耀自己的個性,以表示自己與眾不同,有超卓的身份和地位。在功利主義的薰陶下,他們往往因達不到這種目標,自尊心受到損害,失去自信。故此,我們應該提供更多指導,引導他們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從達到其他更有意義的目標,獲取他人的認同和肯定,增加自身的價值,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

希望社會工作者、家長和老師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對青少年進行培育工作:

1.在合理的情況下,教導青少年理性的以最合理的價錢換取高質素的消費品。

2.父母不應以物質和金錢去表達對子女的愛,而應積極的關心和關顧他們,滿足他們心靈上的需要,。

3.父母應當教導子女儲蓄,培養他們節制、節儉的習慣。

4.父母應和子女保持良好的溝通,在恰當情況下,讓子女瞭解家庭的經濟狀況,懂得體諒父母。

5.協助青少年分析和審視自己真正的需要,免受廣告的剌激而作出非理性的消費行為。

6.教導青少年不應只顧滿足物質上的需要,必須要建立正確的人生觀。

(作者為福音證主協會家庭事工副總監,《天倫樂》主編)

註︰

明報(25/3/2000)報導,一間調查公司在1999年10月至12月期間進行了一項有關亞洲區青少年的生活形態和消費習慣的調查,在本港訪問了414名年齡介乎7至18歲的兒童和青少年。結果顯示,他們每星期的零用錢達151元,而每人全年的平均消費達8,700多元,居亞洲之冠。
《穗港澳青少年消費模式》三地比較研究報告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2002年4月,頁7。
《青少年消費心理特徵分析》,劉燕,青年研究第5期,1999,頁38-42, 48。
《看當代青年的經濟理性》,夏業良,中國青少年研究第5期,1999,頁27-28。
《從消費模式探討青少年價值觀》,香港青年商會1994年主題工作計劃,頁15。
同上。
《現代廣告與青年消費文化》,鄭欣,中國青少年研究第2期,1999,頁40-44。
《青少年意見調查系列(三十)》,香港青年協會,1995,「青少年對儲蓄的看法」。
《青少年意見調查系列(七十)》,香港青年協會,1995,「青年人看『先使未來錢』」。
《穗港澳青少年消費模式》三地比較研究報告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2002年4月,頁34。
同上,頁35-36。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