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為了你
吳庭樑
「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羅馬書十二章15節)
有事不妙
近日城中一則轟動的新聞發生,一婦女因與丈夫感情欠佳;心情鬱結下,把兩名年幼的兒子擲出街外,自己也悲憤地躍出窗下,結果三人同時告別人間。留下被指只顧拈花惹草的無良丈夫,傷痛欲絕的親屬、喊罵喊打的坊眾、被指指點點的時事分析員、大聲疾呼挽救小家庭的社工、心理學家,並連番討論爭議的輿論。誰不在痛?親屬在痛、家人在痛、街坊在痛、整個社會在痛。痛在惋惜、痛在愛恨悵惘中、痛在心頭腦海そ。這是城市小插曲,也是城市的哀歌,反映了小人物的種種哀「仇」哀愁!解不下,理還在。難過之餘,危情仍在。但去者只餘空遺恨,誰來鎮靜和填補震蕩的心靈?
重整人生
1. 體諒關懷互相支援
每段淒慘的事件,皆有背後未為人知的故事,我們應給予多些體恤和了解。無疑,婦人自尋短見連累兒子同日犧牲是十足錯事。因這是不歸路,無法補償和挽回,在空中下墮要懊悔也來不及了。什麼樣的動機,也無法圓滿地解釋過去。錯就是錯,惡事就是惡事,沒有轉彎的死角。
但叫人打冷顫的,是透視了一人做事並非一人擔當的事實。更可怕的是子女是父母的產業,和妻子是丈夫的資產的看法。他們是附屬之物,物次比人次(層次,次序)更高。母亡則子也要亡,妻兒離去可再覓;兩者都走向把人物化,有繼承古老賠葬及帝王之遺風。這更有別於西方著重個體人權,生存自立之道。家庭個人、前途經濟、情義意念一籃子問題集體性糾纏一起,並以死求解脫,所承受之苦,真是人不能擔當。
西方式主張要「分」,有時會比東方式講求「合」,此情此境也許更合適吧。事實上,作為旁人總是想還有多條出路,何不尋求外援呢?社署、家庭福利會、明愛、撒瑪利亞會,以致親人、朋友、鄉里或鄰舍、街坊等等,豈不是也願意伸出援手嗎?然而,放棄生命者的心靈,可能只有事主才知道,而那又謎一般隨逝者而去了;又或連她也不知,如此惟有造物主才透切明瞭吧。
不過,聖經教導「與哀哭者同哭」,又豈不是提醒開啟受傷者心靈的智慧?由衷的關懷、出自心底的憐憫並身同感受之情,正是感應眾生,明瞭上主愛世人的心腸肺腑!接納卻不偏頗錯誤,才產生互助與自助的能力,帶來新生和希望。這會是她們的家人、坊眾鄰舍、朋友、見報者並你和我嗎?
2. 生之勇毅與承擔
面對逝去的母子,誰可發馬後砲?說早知就如何如何……。這也許是對的,可是人不在了,誰能再為他們做什麼?死亡是一種決絕、一道鴻溝、一次分離,誰也不能叫他們回來。這正是死亡的烈焰,陰間的隔絕。今天,面對死亡需要勇氣,但生存所需的勇氣更大。
既然有勇氣去死,何不鼓其餘勇來生?生是機會、生是盼望,生者面對未可知的將來,正是五窮六絕七翻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又或更悽慘可憐,是的,沒有人可保證!然而,總不要忘記,在群體的社會中,沒有人是單獨的,試想我們還有親屬家人嘛!畢竟我們除了為自己而生,也該為親人而生,這是個人的信念問題。若退一萬步來說,親人沒有了、理想幻滅了、盼望完了、什麼都沒有了!但仍舊不用死。
試看病榻中垂死的,一口一口吸著最後一口氣的,他們對生的渴望和冀求,又叫人感動不已。生命是高貴的,因為生命可延續生命,生命帶來轉機、生氣、突破和更新,正如光在黑暗中,帶來光芒叫人溫暖興奮;當那新生嬰孩來世時,那份雀躍和舉家歡樂便是了。就算真的什麼也空也無,其實不是真實的;人仍有存在的意義,仍舊要去找意義。當你去問去尋找時,你必然有所發現!你會發覺世上還有不少可愛、有價值的,可以為之而生的事情。
納粹集中營曾發生令恐懼中的人仍舊努力求存的美麗故事,一次當營犯聚集廣場列隊等候判決,他們看見混濁的泥濘,居然反映了色彩燦爛的黃昏晚霞,令人渾然忘記死亡的威脅。誰說神不在其中?同一天空下,他們不覺孤單、淒酸。他們仍舊把握最後的餘暉,去幫助比他們困苦的同僚,仍然繼續去找真正的人生意義。這是生之勇氣與光輝!人生可以美麗,亦可以荒謬絕倫,除了環境、人為、天意外,又視乎你如何疏解。然而短暫的光陰,豈不是提示我們珍惜每一刻,每個片段的時間來貢獻自己。
3. 重建家庭發揚守望關係
現代的困境挑戰,無時不在。98年的離婚與新婚對比百分率幾達五成,即近兩對人結婚便有一對由法庭判決離婚。單親、失婚、外遇的家庭、破碎家庭以致問題子女越來越普遍。不過,上述家庭雖不完全,但仍然是家,剩下一個人依然是一個家。
有人就有家的種子,家的苗裔。同姓、同宗、同門、同鄉亦有三分親。只要仍有家的期望理想,便有家的訴求和可能。今天重建家的觀念正在此,不應被所謂現代化、都市化侵噬我們家族鄉土鄉親之情。互相守望,彼此照應,親屬的次序關係仍舊濃烈;認為放棄才稱文明和合時代,實在違背家族團結維繫的精神。西方人並海外回歸尋根者,豈不是在努力重建鄉土種族之情?而我們卻刻意忽略,確實不幸。
後現代社會西方人正積極重建家庭,重視親情溫情並認為是無價寶。他們嚮往我們東方人的團結、家族維繫精神,誰不知這卻成了我們的諷刺,多麼可惜啊!當眾人認同西方的民主自由,個人平等作風,不加辨別放在個人、家庭、教育體制上,便容易走得過分脫軌。
今天,我們發覺從聖經而來的家庭觀念,不少正吻合中華民族悠久的家庭概念。「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長幼有序、尊卑有別」、「孝順父母,尊敬師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修身齊家」等,不正是良好的人倫秩序嗎?當然,也有相當不合聖經的家庭倫理,須要反省和修正,如「各家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家醜不外揚」、「小家」等,都不利「大家」。家的親密感情,配合密切的親屬聯繫,並和諧的鄰舍關係,能善用外間資源,還有熱誠的教會群體,與及明確的個人信仰理想;深信能穩固整個社會,同樣鞏固每一個大大小小的家庭。
每當聽聞社會有不幸的事件發生時,內心尤其戚戚然,忐忑不安。當見到一些家庭事故和劇變,更令人痛惜,心中敞著淚,彷彿脈搏跟著跳動。作為事奉永生神的僕人,深覺任重道遠,力不能當。但作為大地中的水點,只要匯聚一起仍可成江河流進海洋。只要發一分光,便有一分光芒吧!惟願主內同道,彼此勉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