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自己深陷人生泥淖~省思自我價值觀            文/李世華

價值觀對人的行為和生活選擇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甚至決定一生的成敗。它是個人判斷是非善惡、輕重緩急的信念體系,引導我們追尋理想,決定生活中大大小小的選擇,因此,個人行為與態度的表現都是自我價值觀的流露。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形容「價值觀」猶如「看不見的手」,它在不知不覺中決定了我們以什麼樣的方式度過一生。因此,想要擁有精采豐富、有意義的人生,或是充滿遺憾、罪惡、悔不當初的悲劇人生,均賴自我價值觀的思辨與抉擇(價值判斷)。

今年的4月間,媒體報導一則「車痴醫師-竟是K它命王」的新聞,警方發現這位愛車成痴的醫師,因為喜愛進口名車,甚至想成為進口名車的代理商,鋌而走險成為販毒首腦,利用走私安非他命獲取暴利。另外,同樣具有醫師身分的駙馬爺趙建銘先生涉及不法內線交易事件,舉國震驚,每天報紙的頭條新聞與社論專題都有對他不法行為的撻伐與批判之報導,他錯誤的「一念之間」讓他「一夕之間」成為被告,情何以堪?

上述兩則事件的醫師現在都得面對司法的審判與法律制裁了。另外,事件主角的行為讓人疑惑與不解,已經擁有高學歷、高薪、令人稱羨的神聖工作了,而且,醫師的工作是「行善」事業,幫助患者解除病痛,儘快恢復健康,猶如人間的活菩薩,為何選擇走入人生泥淖、坐困愁城?我想,應該是沒有掌握好正確的價值觀,進而導致價值判斷錯誤,迷失自己,留下「一失足成千古恨」的遺憾,可見價值觀的正確與否,對人生的前途具關鍵性的影響。

價值觀與價值判斷的正確與否,直接影響個人的行為、人生全程的走向,間接影響社會風氣。然而,要如何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對各種事物和行為有正確的價值判斷?國內學者熊仁義(2004)提出簡而易行的三大思考模式:

一、「該不該」的思考:是理性的行為抉擇思考,也是作價值判斷最先思考的部份,以行為之正當性(合情、合理、適法、適用)及必要性為判斷基礎,該為而為,不該為而不為!

二、「能不能」的思考:是作價值判斷其次思考的問題,即是考量社會法令規章有無限制、倫理道德及社會規範有無違失及個人主客觀條件等。

三、「好不好」的思考:「好不好」是作價值判斷最後思考行為結果的。即對企圖達成目標作實質性思考與客觀分析與評估,包含對個人、家庭、社會的正面效益及負面影響。

另外,學者傅佩榮(2004)提出價值觀正確與否,必須兼顧三項條件:

一、整體性:選擇必須考慮生命的全面需求,不要因為物質而犧牲精神生活。

二、根源性:不以工具及手段之角度利用一切資源,應重視道德價值,表現負責的態度。

三、辯證性:肯定心靈的提升與超越,時時自省,追求真、善、美、聖,避免落入僵化與墮落之中。

建立價值觀即是建立價值取向(Value orientation),為自己設定人生定位與方向。

在人生旅途中,不見得每個選擇都是正確的,但是,應該隨著年齡與生活經驗慢慢記取教訓,進而安排一個負責而充實的人生。以「三思而後行」的態度面對問題,作理性思考判斷,然後再採取行動,其行為結果必然更趨向上、向善及正當性。蘇格拉底說:「沒有經過思考的生活是不值得活的」,想一想,如何避免自己深陷「人生泥淖」、「悔不當初」的困境中?如何為自己創造一個「無怨無悔」、「值得回味」的人生?

人生是一系列的選擇過程,那麼,你選擇了什麼呢?

參考資料:
*傅佩榮(2004)。《沉思價值觀》。台北:名田。
*熊仁義(1999)。《現代人的價值觀》。台北:青年日報。
【本文摘錄自《生命教育電子報》95/06】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