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常見詞彙詳盡指南 (共 113 個 – 附中英對照)
文章作者:Alex Tam
在學習攝影途中,除了要了解當中的拍攝技巧,你也會常常遇到不同的攝影用字,如果你可以弄清楚這些詞彙的實際意思,對你的學習一定會有所幫助,所以我們準備了一份攝影常見詞彙的詳盡指南,希望可以幫到你!
** 註 (1):如果你有些攝影用字找不到,可以電郵到 ask@fotobeginner.com,謝謝!***
** 註 (2):請善用瀏覽器的搜查功能來找出你想查詢的用字 **
曝光鐵三角 (Exposure Triangle)
曝光鐵三角便是指組成相片的三個元素 – 光圈、快門和感光度,曝光鐵三角是所有學習攝影同學必學的基礎知識。
參考文章:曝光鐵三角 – ISO、光圈和快門速度
構圖 (Composition)
要拍出一張好的相片,除了要有一個正確的曝光外,相片內容的組成方法也很重要,這個便是構圖了。
所以如果你要令拍攝技巧更進一步,學習基本和進階的構圖是必須的,我們也有供新手學習的構圖課程,有興趣可以報名。
參考文章:6 個入門構圖技巧
安全快門 (Safe Shutter Speed)
安全快門是拍出清晰相片的一個重要元素,是指當你手持相機時,避免相機震動的最低快門速度,通常也會跟你鏡頭的焦距有關。近年科技發達,很多相機或鏡頭也有防守陣的功能,可以大大降低安全快門的需要,但是新手也一定要知道這個知識。
參考文章:甚麼是「安全快門」?
疊焦 (Focus Stacking)
一般拍攝我們對焦的地方便是最清晰的,但是對於拍攝細小的東西,即使用上了最小的光圈也會有景深的存在,令對焦以外的地方變得模糊。這時候我們可以利用疊焦的技巧來拍攝,原理便是拍攝很多將不同對焦位置的相片,然後利用軟件把他們清晰的地方組合起來,常見於拍攝微距或產品攝影中。
強迫透視法 (Forced Perspective)
近大遠小是物理上的定律,而利用這個強迫透視法去拍攝便可以拍出一些神奇有趣的畫面,例如一個人躺在水杯裏。
景深 (Depth of Field)
景深便是指對焦範圍的多少,深景深即是指大部份對焦以外的範圍也是清晰;而淺景深便是只對焦以外的範圍模糊。好好了解及利用景深對於你的相片有很大的幫助。
參考文章:5分鐘讓你學懂「景深」的應用技巧
曝光值 (Exposure Value / EV)
曝光值通常是指相片的亮度,由光圈、快門和感光度組成。
光圈值 (F-stop)
光圈值是用來代表光圈的大小 – 光圈越大,光圈值便越小;光圈越小,光圈值便越大,各位一定要留意!
例如 f/2.8 是一個大光圈,讓更多光線進入;而 f/32 是一個小光圈。
參考文章:甚麼時候用「大光圈」和「小光圈」?
曝光級數 (Stop)
在攝影,如果我們想說明一倍 (Double) 或一半 (Half) 的曝光量,我們便會用多少「級」來代表,所以你會常常聽到別人說「多一級的曝光量」或「放大一級光圈」。
光圈是圓形的,所以大一倍的面積要 x 1.4:
例如每跳一級乘1.4便可: f/1.4 > f/2.8 > f/4 > f/5.6 > f/8 > f/11 … 如此類推。
拍攝模式 (Camera Modes)
拍攝模式便是如何控制你的相機來調較光圈、快門和 ISO 感光度,一般數碼相機也會有全自動、光圈先決、快門先決、程序模式和手動模式。新手必須要學習的是光圈先決、快門先決和手動模式,基本上學懂這三個模式你便可以拍出任何類型的相片。
參考文章:什麼是 P/A/S/M-Mode?一文學懂相機拍攝模式
光圈先決 (Aperture Priority)
光圈先決便是讓你控制相機的光圈和感光度,而快門速度會由相機按測光錶來決定。
參考文章:簡單易用的拍攝模式 – 光圈先決 (A-Mode)
程序模式 (Program Mode)
程序模式可以讓你調較感光度,而光圈和快門則由相機決定。
快門先決 (Shutter Priority Mode)
快門先決可以讓你控制快門速度和感光度,而光圈便由相機按測光錶來決定。
手動模式 (Manual Mode)
在手動模式,你可以完全控制相機的光圈、快門和感光度,相片的曝光和動態完全由你決定,是最自由的拍攝模式。
參考文章:使用「M-Mode手動模式」的拍攝技巧
APS-C
APS-C 全寫是「Advanced Photo System type C」,是一種裁切了的感光元件尺寸(大約25.1 x 16.7 mm),常見於入門至中階的數碼相機。在 APS-C 感光元件尺寸相機,鏡頭焦距需要 x1.6 (Canon) 或 x1.5 (Nikon/Sony),例如你的鏡頭焦距是 18mm 而使用 Canon 的 APS-C 相機,那麼鏡頭的實際焦距是 18×1.6 大約 = 28mm。
裁切感光元件 (Crop Sensor)
這種感光元件比 Full-frame 感光元件小,常見於入門及中階的相機,例子有 APS-C 的感光元件。
裁切系數 (Crop Factor)
如果你的相機感光元件屬於裁撤感光元件,那麼你便需要把使用中的鏡頭焦距成相裁撤係數,才能得出實際的焦距,常見的裁切系數有 Canon 的 1.6 和 Nikon/Sony 的 1.5。
屈光鏡 (Diopter)
屈光鏡通常是在觀景器的旁邊,讓戴上眼鏡的使用者也能夠清楚地看到觀景窗入邊的內容。
數碼單鏡反光相機 (DSLR)
DSLR的全寫是 Digital Single Lens Reflex,即是代表擁有反光板的數碼相機,現在另一種很流行的數碼相機便是沒有反光板的,稱為無反相機 (Mirrorless Camera)。
動態範圍 (Dynamic Range)
動態範圍便是指相片中最光和最暗的程度, 一塊擁有越大動態範圍的感光元件,拍出來相片的曝光細緻度越高,在同一張相片可以拍到更亮或更暗的地方。要增加相片的動態範圍,我們也可以利用拍攝HDR的技巧。
參考文章:風景攝影懶人包
每秒拍攝張數 (Frames per second)
在數碼相機的規格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每秒拍攝張數」的數字,便是指在連拍下,每秒相機最多可拍攝張數。通常越高階的相機,每秒可拍攝張數便越多。
全片幅 (Full-frame)
全片幅電視紙錦光軟件的大小為36 x 24mm,跟傳統的35mm菲林一樣。在使用全片幅相機時,鏡頭焦距不需要經過計算便可以得到實際焦距,跟 APS-C 不同;而且因為全片幅的感光元件更大,對於在低光下,訊噪較不明顯,相片也會更清晰。
參考文章:甚麼是全片幅
熱靴 (Hot Shoe)
熱靴是相機連接外置閃燈的那個組件,通常是在相機頂部,相機可以經過這個部件跟閃燈溝通,在適當的時候開啟閃燈。
光圈 (Aperture)
光圈位置在鏡頭內,由光圈葉控制大小。通常也會由 f 數值來代表,一些普遍的例子有 f2.8、f4、f8 等。光圈大小會對進入相機的光線有所影響,還有一點很重要的便是光圈越大,景深便會越淺。
參考文章:光圈與景深的關係
感光度 (ISO)
感光度便是指相機對光線的敏感程度,感光度越高,要正常曝光所需的光線便越少,但是訊噪也會相對增加,及清晰到下降,所以我們應該使用合適的感光值,不要用非必要的高感光度。
參考文章:解開ISO之迷
快門速度 (Shutter Speed)
快門速度是指相機內的快門打開的時間。快門越快,越可以凝固高速移動的物件;而慢快門就可以記錄物件移動的時間。
高速快門常常用於拍攝運動、飛行中的雀鳥等,而慢速快門的例子有星攝、流水等。
參考文章:10 個有關「快門速度」的必學知識
LCD
機背的那個屏幕便是LCD,大部份數碼相機也會有這個部件,越新的數碼相機, LCD的像素便會越高,重播相片時就可以看得更清楚。
測光錶 (Light Meter)
現在大部份數碼相機也會有測光錶,用來讓相機決定現場環境的光暗,從而決定光圈、快門和感光度是否適合,是非常重要的部件。
中片幅 / 大片幅 (Medium / Large Frame Format)
中片幅是指感光元件比全片幅的 24 mm × 36 mm 大,但少於大片幅的 4×5 寸。一般來說,感光元件越大,相片的像素和清晰度越高。
無反光鏡相機 / 無反 / 微單 (Mirrorless Camera)
無反光鏡相機是最近非常流行的一種產品,因為沒有了反光鏡,相機機身可以做得更少,而因為鏡頭可以更靠近感光元件,所以鏡頭也可以比傳統的單鏡反光相機鏡頭造得更小而保持相同的最大光圈。在體積和重量也很有優勢,相片質素基本上跟單反相機相同。
測距儀 (Range Finder)
Range Finder 常見於旁軸相機,即是觀景窗不是透過反射鏡頭進入光線來讓使用者看到實景,而是分開處理,一般可以讓相機做得更小,但於現代的數碼相機不常見。
像素 (Resolution)
像素便是指數碼相片出來的大小,通常相機的像素越高,相片的細緻度便會越高,但檔案大小也會增加。而高像素也方便於後制裁切相片。
感光元件 (Sensor)
感光元件可算是相片的心臟,光線經過鏡頭進入相機,感光元件便是記錄光線,從而產生相片。
觀景窗 (Viewfinder)
相機的觀景窗可以讓你透過光反射的方法看到相機正在拍攝什麼畫面,常見於傳統的單鏡反光相機,而無反相機因為沒有反光鏡,如果有觀景窗的話,也是屬於數碼的電子觀景窗,提供更多的功能,例如實時預視白平衡的變化或相片光暗。
鏡頭變形 (Distortion)
鏡頭變形便是指因為光線經過鏡頭而產生變形的狀況,通常會有桶狀變形和枕狀變形兩種 – 桶狀變形便是指相片中的直線向外屈曲;而枕狀變形便是指向外屈曲。
每支鏡頭也會有不同程度的變形,但常見於廣角和長焦一端,因此你常常看到超廣角鏡頭 (FF: <16mm) 會產生嚴重的鏡頭變形,但若果你可以小心使用鏡頭變形,可以為相片帶來良好的影響。
參考文章:不再害怕「鏡頭變形」:善用和解決的方法
快速鏡頭 (Fast Lens)
快速鏡頭的「快速」意思是指快門可以更快,但為什麼快門可以更快呢?這是因為鏡頭的光圈夠大,所以快速鏡頭其實是指擁有大光圈(例如 f/2.8)的鏡頭。
魚眼鏡頭 (Fish-eye Lens)
魚眼鏡頭是一種特別的鏡頭,它可以拍出接近180度的影像,相片四周的變形是十分厲害的(只有中心位置沒有出現變形),在使用上我們要小心,但這支鏡頭也會帶來很特別的效果和樂趣。
參考文章:超有趣的魚眼鏡頭
焦距 (Focal Length)
焦距其實是指鏡頭的視角,即是相片可以拍到的影像範圍是多少。焦距有分廣角、中焦和長焦 – 越廣角的焦距可以拍出越多的景物;越長焦的焦距可以拍到越遠的物件,但視角相對更窄。
相機的焦距是用 mm 來作單位,常見的焦距有 24mm、50mm、70mm,甚至是 200mmm、300mm 等。
參考文章:7 個「焦距和構圖」的必學應用技巧
套裝鏡頭 (Kit Lens)
套裝鏡頭是指廠商在售賣相機機身時一併售賣的鏡頭,通常是比較多用途的變焦 (Zoom) 鏡頭,焦距大多取中間的一段,例如 18-105mm 或 24-70mm 等。因避免令套裝相機售價大幅增加,套裝鏡頭通常是比較入門的種類,價錢較平,質素也相對較低,但也有一些中階或高階的機種的套裝鏡頭是非常不錯的貴價種類,各位購買時可以自行選擇。
要留意一點的是,鏡頭的好壞不是拍出好相片的最重要元素,即使使用套裝鏡頭也可以拍出很好的相片,各位一定要記着這點。
參考文章:原來這樣好用!套裝鏡頭 (Kit Lens) 的5大好處
鏡頭遮光罩 (Lens Hood)
鏡頭前邊的遮光罩其實是用來擋住不想進入鏡頭的光線,通常是指猛烈的側光,因為這些光線容易令鏡頭出現絃光,影響相片質素,而且遮光罩也有少許保護鏡頭的作用,建議各位如有也安裝遮光罩。
參考文章:遮光罩的用途
微距鏡頭 (Macro Lens)
因為每支鏡頭也有最短的對焦距離,如果你要拍攝的物件比最短的對焦距離更近的話,你便不能成功對焦,所以拍出來的相片也會變模糊。而微距鏡頭通常也會有非常短的對焦距離,讓你可以以 1:1,甚至 1:2 的放大率來拍照,是拍攝花朵、細小物件的有用鏡頭。
若果你沒有微距鏡頭,也可以使用微距接環來令普通的鏡頭擁有類似微距的拍攝效果。
參考文章:微距攝影 – 入門知識和技巧
最大光圈值 (Maximum Aperture)
最大光圈值是指鏡頭可以使用的最大光圈,通常是印在鏡頭上面的一組數字,例如 1:2.8 便是指最大光圈值是 f/2.8。小心有些變焦鏡頭的最大光圈值是可變的,即是最大光圈會根據使用的焦距來放大或縮小,這個便稱之為可變光圈的鏡頭。
定焦鏡頭 (Prime Lens)
定焦鏡頭是指鏡頭只有一種焦距,不可以改變,定焦鏡頭一般來說結構較簡單,質素較擁有同等最大光圈值的變焦鏡頭高,體積和重量也較輕。雖然定焦鏡頭不可以改變焦距,但是對於新手來說是學習構圖的有用工具,加上很多定焦鏡頭的價格也不高,非常適合初學者。
參考文章:定焦鏡頭(Prime Lens) vs 變焦鏡頭(Zoom Lens)
球面/非球面鏡頭 (Spherical/Aspherical)
球面鏡頭是指整塊鏡頭兩邊也有曲面,而非球面鏡頭一邊是平面的,做工較複雜,但質素較高,顏色和對比也更好,所以很多鏡頭也特別指出使用非球面鏡頭的規格。
標準鏡頭 (Standard Lens)
標準鏡頭是指擁有大約 50mm 焦距的鏡頭,在全片幅相機下使用標準鏡頭可以得出跟人眼看到差不多的視角。
長焦鏡頭 (Telephoto Lens)
長焦鏡頭是指擁有大約70至200 mm焦距的鏡頭,可以拍攝遠方的景物,越長焦的鏡頭越有壓縮效果,這也是使用長焦鏡頭的一個重要原因。超過 200mm 焦距的鏡頭可以稱之為超長焦鏡頭 (Supertelephoto Lens)。
參考文章:8個長焦鏡頭的使用技巧
移軸鏡頭 (Tilt-shift Lens)
移軸鏡頭是指攝影師可以改變鏡頭內鏡片的位置,令對焦平面改變,常見於拍攝建築物的攝影師,令拍出來的高樓大廈減少變形效果。移軸鏡頭另一個有趣的用處便是拍出小模型效果。
參考文章:如何拍出「小模型效果」
廣角鏡頭 (Wide-angle Lens)
廣角鏡頭可以讓你有更寬的視覺,拍攝到更廣闊的範圍,常見於風景攝影。在全片幅相機下,小於 24mm 便是廣角,而小於 16mm 可稱之為超廣角鏡頭。
參考文章:風景攝影師必備-「超廣角鏡頭」的神奇威力
可變光圈 (Variable Aperture)
有一些變焦鏡頭的最大光圈值是會按焦距而改變的,這些便稱之為可變光圈鏡頭,例如你看到鏡頭上的標示是 1:3.5-5.6 18-105mm 的話,即是說於18mm,可用的最大光圈是 f/3.5 ,而在 105mm,最大可用光圈是 f/5.6。
恆定光圈 (Fixed Aperture)
恆定光圈鏡頭便是指無論在任何一個焦段,攝影師也可以使用該個最大的光圈值,有別於可變光圈的鏡頭,例如你看到鏡頭上的標示是 1:2.8 24-70mm,即是說於 24mm 或 70mm 中的任何焦距,你也可以使用最大的光圈值 f/2.8。恆定光圈的鏡頭一般是質素較高和較高級的鏡頭,當然價錢會較貴。
防震 (Vibration Reduction – VR / Image Stabilization – IS)
科技進步,要降低因手持相機震動而帶來的相片模糊,廠商也紛紛推出防震技術,讓你在手持下使用較「安全快門」更慢的快門來拍攝,也可以保持相片銳利。現在防震技術有兩大陣營,也是在機身內防震,另一種是在鏡頭內防震,兩種技術也帶來不錯的效果。
要拍出銳利的相片,我們有很多知識需要學習,有興趣的話可以免費報名參加「如何拍出銳利相片的網上課程」。
變焦鏡頭 (Zoom Lens)
變焦鏡頭便是指鏡頭的焦距可以改變,讓你在不需移動的情況下拍攝更廣或更遠的景物,而另一方面,不能變焦的鏡頭便是定焦鏡頭了。
參考文章:定焦鏡頭(Prime Lens) vs 變焦鏡頭(Zoom Lens)
長寬比 (Aspect Ratio)
長寬比便是指相片的闊度和高度的比例,通常我們會用數字來表示,現在的DSLR最流行便是 3:2;手機拍出來的相片很多也是4:3,中片幅或大片幅的長寬比較多是 5:4或4:3。
不論拍出來的相片是那一個比例,你也可以使用後製裁切來改變相片的長寬比,但通常會令像素減小(相片變得更細)。
後鍵對焦 (Back Button Focus / BBF)
在很多中階或以上的數碼相機,對焦其實有兩個按鍵,一個是快門鍵的半按,令一個是在機背的獨立按鈕,如果我們使用機背的獨立按鈕來做對焦,這樣快門鍵便可以獨立用於開啟快門,在連拍的時候,常常也會使用後鍵對焦的方法。
包圍曝光 (Bracketing)
包圍曝光便是指相機會於不同的曝光參數下拍攝 (如改變光圈或快門),讓攝影師在拍攝後再選擇合適的相片,也常常用於製作HDR的相片。
通常機身會有一個按鈕標示「BKT」,按下後轉動轉盤便可以選擇包圍曝光的程度和張數,拍攝時每按下一次快門相機便會按參數來改變曝光。
過曝 (Blown-out)
過曝是指相片整張或某一個範圍出現曝光太多的情況,通常這些地方會變成死白一片,沒有資訊,即使後製也很難回復。
散景 (Bokeh)
散景的英文 Bokeh 其實是日文,是指對焦範圍以外的地方,一個漂亮的散景可以令主角更突出,常常用於人像和特寫攝影。
參考文章:拍出漂亮散景的小技巧
B快門 (Bulb)
當你在手動模式下,把快門調節到最慢的時候,你會看到一個「B快門」, B快門便是指攝影師按下快門鍵多久,快門便打開多久,適合作非常長時間曝光的相片,也會配合黑卡用於拍攝車軌相片。留意一些相機會設有獨立的 B 拍攝模式。
參考文章:神秘的曝光模式 – 「B 快門」
連拍模式 (Burst Mode)
連拍模式可以讓你一直按下快門相機便會一直拍攝,拍攝的速度取決於相機的 fps (frames-per-second),一般越高階的相機 fps 便會越高,於拍攝運動或移動中的物件很有用。
死黑/死白 (Clipped)
在觀看相片直方圖 (Histogram) 的時候,如果相片有過曝或曝光嚴重不足的地方,便會出現「死黑」和「死白」的情況,這些地方沒有資訊,一般也需要避免。
色彩空間 (Color Space)
業界有不同規格的色彩資訊,例如常見的有 RGB、sRGB、CMYK、AdobeRGB等,我們一般使用RGB便可以,而傳統印刷會使用CMYK。
對比 (Contrast)
高對比的相片擁有更黑/深色和更白/淺色的地方,低對比的相片通常是各種顏色和亮度較平衡,沒有很深色或淺色的地方。
稍為過曝/曝光不足 (Expose to the Left or Right)
很多時候我們為了保留相片的細節,會刻意稍為過部或刻意曝光不足,各位拍攝經驗多了,便會明白使用時刻。
曝光補償 (Exposure Compensation +/- EV)
在搬自動模式下,例如光圈先決或快門先決,我們要令相片增加或降低亮度,便需要使用曝光補償這個按鈕,是一個十分有用的技巧。
檔案格式 (File Format)
現代的數碼相機可以拍出兩個主要的檔案格式: JPG 和 RAW,Jpg便是我們一般電腦使用的相片格式,是相機經過後製產生出來的相片,具有破壞性壓縮,但檔案一般較細小。而 RAW 檔案具有無損壓縮的特性,常用於後製,但檔案一般較大。
參考文章:為甚麼需要拍RAW檔?RAW vs JPG大比併!
對焦 (Focus Point and Focal Point)
「對焦點」便是相機對焦在相片的地方,一般是最清晰的。
而有些時候我們也會描述相片的「焦點」,便是指相片中比較突出的主角或吸睛的地方。
對焦模式 (Focus modes)
大多數的數碼相機也會有自動對焦和手動對焦兩種。
而自動對焦大多有三個模式:
- One Shot (Canon) 或 AF-S (Nikon) – 相機會在你半按快門或按下對焦按鈕時對焦一次;
- AI-Servo (Canon) 或 AF-C (Nikon) – 相機會在你半案快門或按下對焦按鈕時不斷對焦,直至放開按鈕或拍照;
- AI-Focus (Canon) 或 AF-A (Nikon) – 相機會在前兩個自動對焦模式自動切換,一般不建議使用。
參考文章:破解 3 種「自動對焦」功能,讓你拍出更銳利相片!
魔幻時刻 (Magic Hour / Golden Hour / Blue Hour)
魔幻時刻便是指日出前或日落後大約半小時的時間,天空會出現冷色到暖色的色調,很有夢幻的效果,是拍攝風景非常佳的時間。
Golden Hour 是指日落前天空發出金黃色的時間;而 Blue Hour 是指日落後天空由暖到冷調。
參考文章:讓你拍出魔法般的相片 – 魔幻時刻 Magic Hour
直方圖 (Histogram)
直方圖是一個非常有用的相片資訊,它可以顯示出相片光暗位的分佈,讓我們知道相片是否有過曝或曝光不足的情況,是各位新手必學的一個功能。
HDR (High Dynamic Range)
HDR是一種拍攝多張不同曝光的相片,然後在電腦後製組合起來的一個技巧,這樣做可以令相片拍出由非常亮至非常暗的光線,是拍攝風景或室內相片很有用的功能。
長時間曝光 (Long Exposure)
長時間曝光,例如曝光1秒至數十秒不等,不但可以讓相片吸收更多光線,也可以捕捉兒童中物件的軌跡,常常建於拍攝夜景、流水、車軌等題材。而三腳架和快門線是不可少的工具。
參考文章:長曝拍攝技巧
手動模式 (Manual Mode)
在手動模式下,光圈、快門、感光度也是由攝影師控制,常常使用在拍攝日出、日落、夜景等需要全面控制曝光的題材。
參考文章:使用「M-Mode手動模式」的拍攝技巧
中繼資料 (Metadata / EXIF)
在拍攝每一張相片後,相機會把拍攝資訊,例如光圈大小、快門速度、感光度、白平衡等記錄在相片中,這些資料可以在拍攝後觀看,在相機或電腦也可以用程式顯示出來,是新手很有用的工具之一。
參考文章:偷窺相片的秘密 – EXIF
測光 (Metering)
現代的數碼相機絕大部份也有內置測光系統,相機可以按當時情況來決定曝光的程度,在半自動模式,如光圈先決、快門先決等可以準確地計算參數,而在手動模式下測光錶會給攝影師一個參考,說明相機認為當時的光圈、快門和感光度是否會令測光正常。
通常相機也會有三個拆光模式:全區測光、中央測光和點拆光。
參考文章:活用相機的自動測光系統
離機閃燈/飛燈 (OCF / Off-camera Flash)
我們一般看到的是把外置閃燈或內置閃燈放在相機頂部來拍攝,但是其實閃燈並不一定要連接相機的,以往需要使用電線來把閃燈現場放在其他地方,但現在科技發達,我們可以利用無線科技來引發閃燈,令光源的方向和亮度更加多變,是非常有趣的攝影技巧。
參考文章:離機閃燈 (飛燈) 的技巧
放大光圈 (Opening up)
放大光圈即是把光圈值調小,例如 f/2.8、 f/1.4等,應用情況通常是在光線不足的環境,例如夜間拍攝,或者需要創造淺景深,各位同學務必需要完全了解其作用。
參考文章:7 個有關「光圈使用」的常見疑難
平移拍攝 (Panning)
在拍攝移動中的物件,除了可以使用非常快速的快門來凝固動作外,我們也可以使用較慢的快門,在拍攝時水平移動相機,這樣主角可以保持清晰,但背景因移動相機而變模糊,能拍出非常有動感的相片,但是這技巧需要多練習才能提高成功機會。
參考文章:PAN鏡的7個拍攝技巧
聞相 (Pixel Peeping)
很多同學也執意令相片變得絕對清晰,感覺是越清晰便越好,很多時也會把相片盡量放大來觀看,稍有一點模糊或不太清晰便不滿意,很多時也會認為是器材不足所致,但其實這是沒有太大意思的,要拍出一張好相片不是清晰便行,還有其他因素例如曝光、構圖和相片意義等。
後製 (Post Production)
後製技巧便是指拍攝相片後於電腦作相片編輯,可以大大提升相片的可觀性,或是有限度地移除前期拍攝是不想要的東西,很多同學也誤會後製便是「造相」或「作假」,但其實後製技巧是拍出好作品的最後一環,是專業攝影師必須學習的技巧之一。
參考文章:【後製反思】執相=假?
RAW
我們一般遇到的相片檔案格式便是 JPG,但其實在相機內我們可以選擇把相片保存成 RAW 這個格式, RAW 這個格式是無損的檔案(相反 JPG 是經過損害性壓縮而保存的檔案),RAW 檔雖然比較大更佔空間,但在後製時可以比 JPG 有大很多的寬容性和空間,效果也絕對比 JPG 好,是很重要的檔案格式。
參考文章:為甚麼需要拍RAW檔?RAW vs JPG大比併!
清晰度/銳利度 (Sharpness)
一張相片是否清晰,跟很多元素有關,例如快門是否足夠快,相片的像素是否足夠,鏡頭是否能提供銳利的成像等等。但在後製時我們可以於軟件有限度地令相片更清晰銳利,便是提升清晰度/銳利度了。但要留意在後期增加清晰度有機會令訊噪一併增加,所以最好也是在拍攝時已經保持相片夠銳利。
參考文章:5個拍出清晰相片的小技巧
快門遲緩 (Shutter Lag)
快門遲緩即是你在按下快門鍵後一段時間快門才打開,這樣便是快門遲緩,若果你不是刻意要把相機設定成這樣子操作,那麼便是機械有問題,需要回廠檢查了。
直出 (Straight-out-of-camera / SOOC)
很多時我們也會聽見網絡上有朋友把相片標誌成相機直出/手機直出,意思即是說該相片沒有經過特別的人手改動便發佈,但是否這樣便代表相片沒有「經修改」過呢?其實現在很多相機或手機也會在拍攝後自動做後製,令拍出來的成品保持一定風格或水準。如果要真的沒有任何加工,最好還是觀看沒有改動的 RAW 檔。
縮時 (Time Lapse)
縮時其實是一段影片來的,可以記錄了一段時間發生的事情,例如星星/銀河如何在天空走過、日出日落的發生情況等等。拍攝方法是固定相機後不斷拍攝一張張的相片,然後在電腦把這些相片組合成影片便可,出來的效果十分有趣。
參考文章:縮時攝影(Time-lapse)終極指南
白平衡 (White Balance)
一張相片的組成部份除了曝光,即是光圈快門感光度外,顏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而要控制顏色,我們相機可以設定白平衡 (White Balance),現代的數碼相機一般有很多預設的白平衡模式,例如日光、陰影、閃燈、鎢絲燈等等,我們也可以直接改變 K 數來設定白平衡, 十分方便。
光圈全開 (Wide Open)
每支鏡頭也會有最大的可用光圈,光圈全開的意思便是使用允許的最大光圈,當光圈全開,進入鏡頭的光線也會變多,適合於光線不足或晚間拍攝,而另一方面,光圈全開也會令景深變淺,要小心使用。一般而言,鏡頭於光圈全開時相片質素會稍為降低,各位可以留意一下。
參考文章:7 個有關「光圈使用」的常見疑難
相機震動 (Camera Shake)
令相片模糊有很多原因,而相機震動是一個很普遍的問題,通常相機震動的原因也是因為手持相機,我們的手會不期然有少許震動,導致相機也一併移動,解決方法便是把快門調校到比安全快門或更快的速度,便可抵銷手震而帶來的相機震動。有時使用了三腳架,相機也會震動,這是因為三腳架的雲台質素不夠,或是安裝三腳架的地方不夠穩定(例如天橋、木板等等),各位一定要留意。
參考文章:5 個避免相機震動的有效方法
色差/紫邊 (Chromatic Aberration / Fringing)
色差或紫邊的出現是很普遍的,鏡頭的質素越高,這些問題出現的程度也會越低。不過即使相片出現了色差或紫邊,我們也可以利用後製軟件去除,如果是用RAW格式拍攝,我們在後製軟件的RAW編輯器內可以直接按一下便解決, 十分方便。
鏡頭眩光 (Lens Flare)
鏡頭眩光是指一些強光在鏡頭前面或旁邊進入相機內,令相片出現白色或彩色的光線,我們可以利用遮光罩或改變拍攝的角度來減低鏡頭眩光的問題,但有時攝影師是刻意利用這些眩光來增加相片的感覺。
動態模糊 (Motion Blur)
在我們使用Pan鏡來拍攝的時候,隨主角外的背景會向一個方向移動,這些便是動態模糊,好好使用可以增加相片的動感,多應用於移動中的主角,例如汽車、飛行中的雀鳥等。
參考文章:PAN鏡的7個拍攝技巧
訊噪 (Noise or Grain)
在數碼相片中,如果感光度越高,訊噪便會越強,訊噪強的相片我們會看到很多有顏色的微粒,而且相片清晰度會下降,是拍攝時應該盡量避免的問題。
參考文章:4個攝影新手常犯的錯誤
過曝 / 曝光不足 (Overexposed / Under Exposed)
當相片的曝光不正確,便會出現過曝(相片太亮)或曝光不足(相片太暗)的問題,相片過曝的部份會變成死白,沒有資訊,而曝光不足的地方有機會變成死黑,即使後製也不能修復,我們需要小心。要檢查相片有沒有過步或曝光不足,我們可以觀看相片的直方圖(Histogram)或高光警告(Highlight)。
參考文章:如何利用 Histogram 知道相片是太光還是太暗
紅眼 (Red Eye)
當我們使用閃燈來拍攝時,因為視網膜反光,會令相片拍出紅色的眼睛,所以現在很多閃燈也會有防紅眼這個功能,於正式拍攝時會閃出兩下閃燈,令瞳孔收細才正式打開快門來解決這個問題。
暈影 / 鏡頭暗角 (Vignetting)
每一支鏡頭也會出現鏡頭暗角這個問題,即是鏡頭四邊會有較暗的情況出現,我們可以於相機內設定修正鏡頭暗角這個功能或於後製來修補,如果拍攝 RAW 檔案的相片只需於後製軟件按一下便能修正。有時攝影師也會刻意加強鏡頭暗角來達到更突出主角的效果。
參考文章:5步為相片加添暗角效果
微距近攝環 (Extension Tubes)
每一支鏡頭也會有最短的對焦距離,如果你的鏡頭不是微距鏡頭,對焦距離可能會有限制,令你不能拍攝較小的東西,而微距近攝環便可以大大減低這個最短的對焦距離,讓你把普通鏡頭也變成微距鏡頭,而且因為微距筒沒有鏡片,不會降低相片的質素,但有一個缺點便是安裝了微距近攝環後大多不能作無限遠拍攝,各位需要留意。但是因為微距近攝環價格很低,是拍攝微距相片性價比很高的一個配件。
購買導師推薦的微距近攝環:https://gearsuggest.com/zh-hant/cat/extensiontube/
攝影濾鏡 (Filters)
攝影濾鏡是安裝在鏡頭前邊的一些小配件,是拍攝風景相片10分有用的利器,一般我們會使用的攝影濾鏡有:
- 漸變灰 (GND) – 平衡天空跟地面的光差,拍出風景相片的細節
- 反向漸變灰 (Reverse GND) – 於拍攝日出或日落常使用
- 偏光鏡 (CPL) – 去除反光或加強天空藍色
- 減光鏡 (ND) – 降低進入鏡頭的光線,令快門變慢
- 晨昏鏡 (Twilight) – 加強天空的顏色,拍出晨昏般的魔幻效果
參考文章:4塊攝影新手必備濾鏡
閃燈 (Flash)
當光線不足或是我們想創造人工光線時,我們便可以使用閃燈來拍攝。
參考文章:外置閃光燈的基本知識
閃燈高速同步 (Flash High Speed Sync / HSS)
閃燈發出的光線其實是在很短的時間內發生,如果快門太快的話,閃燈只可以照亮相片中某一個部份,破壞了整張相片,所以一般閃燈的最高使用快門是 1/250s,如果我們要使用在快的快門,我們便需要開啟閃燈同步,讓閃燈連續發出很多次閃光,照亮相片中的每一個部份,但是閃燈的出力會降低。
灰卡 (Gray Card)
當我們要設定白平衡時,相機未必可以很準確的供你設定,所以我們可以使用指定白平衡,讓相機拍攝 18% 的灰卡,這樣相機便會知道最準確的白平衡是什麼了。
快門線 (Trigger Release / Shutter Release Cable)
當我們使用慢快門時,手指按下相機的快門時也會震動相機,所以我們需要使用快門線來確保相機不會震動,快門線也有另外的用途,例如調教計時器讓相機於一段時間內不斷拍攝,是拍攝星軌跡或 Timelapse 很有用的工具。
購買導師推薦的快門線:https://gearsuggest.com/zh-hant/cat/shutter-cable/
參考文章:甚麼是快門線
反光板 (Reflector)
有時拍攝我們想光線從另一個方向照亮主角,我們除了使用閃燈來發出光線外,也可使用反光板來把光光線照亮到照定的地方,於拍攝人像相片或產品攝影時很有用,而且反光板可以反射出柔和的光線,效果不錯。
增距筒 (Teleconverter)
當我們想拍攝較遠的東西,但鏡頭的焦距不夠,這時我們便可以使用增距筒來增加鏡頭的焦距,例如安裝 2x 的增距筒於一支 200mm嘅鏡頭上,鏡頭的焦距便會成為 400mm,但要留意的是,安裝增距筒後,鏡頭的最大光圈也會按倍數縮小。
參考文章:輕易增加鏡頭焦距 – 增距鏡
現場自然光 (Ambient Light)
現場的自然光就是沒有其他由攝影師營造的光源,一般可以充實地表現出現場環境,是於拍攝時需要考慮的重要光源之一。有時可以充分利用現場自然光來拍攝,但有時我們則需要降低現場自然光,令人造光源成為主要的光線,如何做取決於你想表達的相片感覺。
硬光 / 軟光 (Hard Light / Soft Light)
硬光就是一些強烈的光線,例如是中午直射的太陽光,或是閃燈直接打在主角上的光線,一般會令相片對比更加強烈;而軟光即是一些柔和的光線,如陰天多雲下拍攝,或是使用柔光罩來過濾閃光燈發出的光線,一般於拍攝產品或人像相片很常用。
高色調 / 低色調相片 (High Key / Low Key)
高色調相片便是盡量令相片提高曝光,但又不失細節,令相片有一個明亮的效果;而低色調相片便是於低曝光的相片中保留相片細節,令相片有一個陰沉的效果,這兩種相片偏向藝術感較重。
參考文章:創作高色調(High-key)和低色調(Low-key)的藝術相片
主光 (Key Light)
主光便是在拍攝時主要打在主角的光線,一般佔據相片的位置較多。
補光 (Fill Light)
補光便是那些打在陰影位置的光線,令其不至於太暗。
背光/輪廓光 (Back Light / Rim Light)
有時我們需要突顯主角的輪廓時,我們會利用一支光線打在背面,令主角的輪廓或頭髮邊緣發出少許光線,令其更加突出。
燈光佈局 (Lighting pattern)
在拍攝專業相片時,我們很多時也會安排多支光源達到我們想要的光線效果,可能會有一支、兩支、三支或更多的燈放在現場範圍,這樣便是燈光佈局了,很多簡單又知名的燈光佈局同學也可以學習一下,例如Rembrandt lighting、Clamshell lighting 和 Butterfly lighting 等。
控光器材 (Modifiers)
為了控制光線的輸出方向和力度,我們很多時也會使用紅光器材,例如有光罩、蜂巢罩、六角形罩等等,這些也是拍攝專業人像相片、產品相片是常用的配件。
前簾同步 (Front Curtain Sync)
前簾同步便是在快門打開的一刻便發出閃光,然後相機繼續曝光。
後簾同步 (Rear Curtain Sync)
後簾同步便是在快門打開曝光後,在關上快門前一刻才發出閃光,跟前簾同步的分別便是主角最明亮清晰(受閃光燈照射)的時間。
參考文章:利用閃燈+後簾+現場光拍出特別的夜間人像
TTL (Through-the-lens)
常見於閃燈和相機中,即是閃燈或相機會按經過鏡頭的光線來作測光,以便控制閃燈輸出力度和相機曝光時間,是比較準確的一種測光方法。
後記
以上的列表便是在攝影界內常用的字眼了!對於新手來說其實不用死記,只要一直用心學習,遇到不明白的詞彙便回到這裏參考便可。假以時日你便會發覺你已經學會了大部份的用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