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春季,有些人的手指上、指縫裏都會長出一些透明的「小水泡」,有時候,痒痒得難受,且越撓越癢,撓破了也沒啥事,等傷口乾涸了,就會脫皮。
汗皰疹多發於的季節是比較容易出汗、比較悶熱的季節,比如夏季。有些人的手平時很愛出汗,也容易復發。
「小水泡」到底是什麼?
「小水泡」又稱為「汗皰疹」,臨床上,是一種過敏性的皮膚炎表現,一般會長在手上或腳上,同時會伴有不同程度的灼熱、瘙癢。
讓人討厭的一點是,這種「小水泡」會反覆地長,嚴重還可能會繼發感染,讓手部腫脹、疼痛。
醫生:體內濕氣重,也會導致水泡出現!
當然是中醫醫生這樣說。
中醫認為,「汗皰疹」多是因內有蘊熱、脾失健運或陰虛內熱,汗出不暢所致。
據古醫籍記載,「汗皰疹」又稱「螞蟻窩」,清代《瘍醫大全》記載:「螞蟻窩多生手足,形似蟻窩,儼如針眼,奇癢入心,破流脂水」。
不管是內濕、還是外濕,都是汗皰疹的一個最主要的致病因素。
體內濕氣是否嚴重,還可看這幾處:
1,看舌頭
體內濕氣嚴重了,會發現舌頭周圍有明顯的齒痕,若舌苔白膩,說明寒濕較重,若舌苔黃膩,說明濕熱較重。
看舌苔,最好以清晨剛起床的最為準確。
2,看大便
稀薄黏膩不成形,正常便後,用一兩張手紙就能擦乾淨。
如果發現大便稀薄、黏膩、不成形,就可能是有內濕。建議,大便後,觀察一下馬桶,是否有一些會粘在馬桶上,很難衝下去,如果有,說明體內濕氣重了。
3,看起床狀態
早上起床後,感覺總是很困,睡不醒的狀態,就像頭上有什麼東西在裹着,總是打不起精神,且痰多。
4,看精神狀態
感覺關節酸痛、經常胸悶,感覺四肢或身體沉重,甚至有渾身酸痛、身體很乏力,即便活動時,關節感覺很緊、不靈活。
手上長「小水泡」了,怎麼辦?
第一:癢的時候,別撓
癢的時候,真的很癢,但最好不要撓,撓破了,會讓病情變得更嚴重,甚至出現併發症。
如果是特別的癢,可用0.5%的醋酸鉛溶液、3%的硼酸溶液或者5%的明礬溶液等濕敷,或浸泡10-15分鐘。
如果還是癢得很厲害,建議到醫院看一下,是否需要口服一些藥物。
第二:保養好手腳,放鬆心情
注意保持手腳的乾燥,儘量少碰水,尤其是帶有一些化學成分的「水」,如肥皂、洗潔精、洗衣粉等,可帶上手套洗衣服、或刷碗。
同時,還要放鬆心情,保證作息規律。
心情不好,可能會加重瘙癢,作息不規律,也可能會加重病情,保證良好的生活習慣,飲食上也要注意,避免吃些油膩、辛辣的食物。
第三:內調濕氣,健脾祛濕
濕氣重會引起「小水泡」,可選擇內調濕氣,平時可飲用祛濕茶,利於健脾祛濕。
馬齒莧黃須茶:健脾、祛濕熱
將馬齒莧、黃須、薏苡仁、赤小豆、蒲公英、淡竹葉、芡實、山楂等搭配在一起,製成茶包,每天一包,堅持飲用。
馬齒莧,有清熱解毒、利水祛濕、消炎止痛、止血涼血作用,其含有大量維生素E、維生素C、胡蘿蔔素及穀胱甘肽等成分,還有抗衰老作用。
赤小豆,具有健脾利濕、消腫解毒功效。薏苡仁,治濕痹,利腸胃,消水腫,健脾益胃。
蒲公英,有利尿、利濕作用,同時還有廣譜抗菌功效,可改善機體的炎症體質狀態。
芡實,歸脾、腎經,能健脾祛濕、固腎止瀉。山楂,歸脾經,有很好的消食健胃的功效,可改善胃脘脹滿、不思飲食等病症。
來源:養生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