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很丟臉、那樣主管不喜歡⋯給上班族:愛操煩,會讓你離成功愈來愈遠
1.一般人遇到事情不如預期,會有3階段反應:發生事實、產生情緒、掉入長久的感覺黑洞。
2.但我卻發現,有些人遇到「糟心事」的反應,只有第一階段,沒有後兩階段。也就是只有事實,沒有情緒和感覺。
3.成功者之所以心理素質高,來自於遇事不情緒化、不藉此否定自己。他們善用「鈍感」,克服敏感。
有時候,學英文不只是學英文,也學到智慧。有一次線上英文課教的主題是「分手」,老師問我們emotions(情緒)與feelings(感覺)有什麼不同,當下我愣住了,直覺這兩個不是同義詞嗎?
但是這位老師認為沒有任何一個英文字等於另一個英文字,要我們儘量用多個字表達其間的相異。
在經他深入解釋之後,我很開心,發現自己不只學到兩個常見英文字的分野,也學到人生智慧。
他說,emotions指涉的是事情發生當下,我們產生的感覺,那是一時的﹑短暫的。
feelings不同,它指的是事情過去了,但是感覺一直在,相對比較長期且持久。
你讓自己停在哪個階段?
我們日常的確如此,比如在職場,當主管處置不公平,我們當下很生氣,這是情緒。後來有事過境遷嗎?
很多時候並沒有,會一直放在心裡沈澱﹑發酵;
好一陣子過後,談起這件事時,我們依然忿忿不平,這是感覺。
再來,像是有人談到原生家庭,即使現在中年,仍然感到受傷,小時的情緒成了永久的傷痕,痛的感覺一直在,未曾褪淡,甚至一生無法抹滅。
我自己是如此,在上班的你可能也是如此,內心依舊是個受傷小孩。
我們讓「情緒」擴大成「感覺」,然後掉進去無邊無界的感覺黑洞裡,再經由不斷翻回記憶裡,舔著傷口,讓自己憤怒依然或抱怨如常。
在將自己塑造成受害者後,自艾自憐成了我們看世界的方式﹑跟自己相處的模式。
一般人碰到事情不如預期時,情緒反應通常會有3個階段:
第一階段:發生事實
事情發生了,一般人的反應是臆測﹑解讀,開始想很多,也就是開始認知。
第二階段:產生情緒
同一件事發生,有人往好的認知,有人往壞的認知,會產生不同的情緒反應,這是心理學用在諮商界有名的「情緒ABC理論」,由阿爾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提出。事件A(Affairs)發生了,會產生不同的情緒C(consequence,結果),有人高興,有人生氣,是因為過程中的B(Belief,認知)不同。
第三階段:掉入長久的感覺黑洞裡
不去察覺情緒,或是未做正確的梳理,情緒積壓久了,會轉化成不健康的感覺,形成對自己負面的印象﹑或對別人有偏見的觀感,以及對雙方關係的錯誤解讀。
成功者都是鈍鈍的?
可是在遇到一位事業成功的人士之後,我發現有人只有第一個階段,沒有後面兩個階段,也就是只有事實,沒有情緒與感覺,這讓我很驚訝。
接著我注意到他有個鮮明特色,一路不斷向前行,不浪費時間咀嚼不必要的情緒與感覺,以免腳步遲疑﹑跌入困境。
他不去想太多,是因為想像未必等於事實,而且有可能反過來扭曲結果,那麼又何必去多想?
有一回他錄製影片,每每遇到英文字都唸得很不輪轉。
換作別人,當下一定有個情緒跑出來,感到丟臉,他並沒有,而是持續唸,直到唸得流利為止。
這種情況幾次後,一般人會認為自己英文不好,遇到英文場合就自卑感油然而生,不過這位成功人士卻完全不迴避說英文,即使說得不好,也沒聽到他說「對不起」。
可見得成功者之所以心理素質高,來自於遇事不情緒化,不藉此否定自己。
會不會唸英文單字對他來說,根本不是個事兒,可是很多人就被打敗,從此不碰英文,最後英文當然學不好。
這個情況,在其他地方也很常見,比如拍照不稱頭,從此不拍照;
或是上台說話表現不佳,從此不上台等,最後我們都被暗示成真。
近年我經常聽到有人說自己是「高敏感體質」,遇到事情會想很多,內心小劇場一齣戲一齣戲輪番上演,很干擾情緒﹑工作與生活,真是折磨人。
相較於這類人,成功者不僅低敏感,甚至可說是鈍感。
日本心理學博士植西聰在《鈍感力》一書中指出,「成功的人善用鈍感,克服敏感。」
植西聰說,一般人還沒做就想出各種危險,鈍感的成功人士則做了才發現剛剛很危險。
而人類的行為概分兩種,一種是規避危險或損失,一種是追求歡樂或利益,所以一般人想著想著,各種情緒跑出來,接著掉入感覺的黑洞,活在自卑感與罪惡感裡,內心能量大大耗損之後,連小小步都跨不出去,怎麼向前行?
因此成功者不是贏在比較聰明,像是想很多,而是贏在行動力,亦即做很多。
其中秘訣是限制自己只停留在第一階段,看到事實即止步,並且往好的方面去認知;
至於第二階段產生情緒就省了吧,遑論第三階段掉入感覺的黑洞裡。
原諒,才能解套
人難免有情緒,怎麼做到不掉入第三個階段?原諒(forgive)是最好的辦法,卻最難做到這個境界,因為我們一般人都誤解原諒二字。
上面提到的這位英文老師有考字癖,拆字時會蘊含著很深的哲理。對於forgive,他提出兩個意涵,打破一般人對原諒的迷思:
1.forgive不是要忘掉對方的錯誤,或是幫對方找理由,或是忽略自己受傷的感覺,而是幫助自己從怨恨中解放,重新感到自由。
2.forgive不是因為對方有好的品格,而是展現我們人格高尚。
結論是原諒不是為了對方,而是為了自己。這個解釋,很能夠讓人從情緒中釋然。
一直不原諒對方,以為用負面情緒可以勒索或報復對方,讓對方活在痛苦中;
事實不然,情緒綑綁的是自己,窒息的是自己,身在地獄裡的也是自己,因此原諒是唯一的救贖。
在職場,有人說你情緒化嗎?或是你自己經常感到情緒困擾,建議你這麼做:
1.發生事情時,別想太多,因為你想的未必是事實。
2.有了情緒時,察覺它,提醒自己不要掉入感覺的黑洞裡。
3.感覺不好時,試著轉念,原諒對方,解放自己,回到平靜與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