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工作或是生活上,經常會遇到此種情形:縈繞已久的問題,百思不得其解,卻往往在身心放鬆的當兒,靈光不斷湧現。為什麼轉換心境與時空,就會有好的方法出現?這是因為先暫時退出僵著的實際領域,轉換不同的情境,會引發我們新的思路與念頭。因此,當遇到難題時,不妨暫時先把問題拋開,放鬆一下,喝杯咖啡或散個步,也許就能找到好的靈感。

第一位得到諾貝爾文學獎華人作家—高行健,曾被醫生診斷出得了肺癌;高行健得知惡耗後,雖是驚徨恐懼,卻採取以退為進的對策,隨即展開長達十個月的漫遊。這段時間,他走過華中八省,把沿途所聞、所見、所思寫成《靈山》一書,並因此書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又如,畫家在作品即將完成時,往往會退後幾步,端詳自己的畫作,再向前修飾畫,讓畫作更完美。增添了這幾筆,所展現的整體效果差別很大。利用以退為進的方法,透過時間的沉澱、情境的轉化,讓膠著的想法找到另一個出口。

以下是「以退為進」概念應用:

(一)先放下問題,而非逃避問題。
在變化快速的環境裡,新問題接踵而來,許多問題往往超出我們過去的處理經驗。這些新的問題,容易讓我們陷在泥沼中;不妨讓自己先脫離當時問題情境,隔一段時間再處理,會讓我們有更多的思考角度。但是擱置並不意味著放棄或拖延,而是透過時間的沉澱及情境的轉化,尋找解決的良方。

(二)好的策略需要時間的孕育。
當遇到複雜且挑戰性高的問題,一時難以找到解決的方法,不用恐懼或沮喪,因為好的策略需要時間去孕育。一昧倉促的決定,往往得不償失。暫時把問題放下來,把壓力降低,可以讓我們的許多平常沒有想到的想法與作法浮現出來,不僅讓思考更週密、更清楚,也更有創造力。

(三)人際關係的轉化。
人際關係與事情的處理,常會因各持己見,而導致衝突的發生。若能以「退一步,海闊天空」的想法,尊重對方的意見,異中求同,找出共同的目標,昇高一層的去思考,必能降低人際的衝突。退一步,並非表示自己的軟弱,相對的,必須要有更多的包容、諒解。團體中,必須充分表達意見,但也更應有相互的包容,才能整合團體的共識,發揮團體的動力。

在繁忙的工作生涯中,你是否常讓自己從工作實境中暫時的抽離?好好整理一下思緒,激盪出更多的想法。在人際交流中,你是否能以同理心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呢?在遇到重大問題時,能冷靜的思考,以新的角度去孕育更佳的處理方式呢?

文/游伯龍/美國堪薩斯大學及國立交通大學講座教授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