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巴菲特筆記(草稿版) › Note3.企業經濟特質 › 2.公司分析 › 獲利能力、淨利與每股盈餘EPS

Note3.企業經濟特質-公司分析(18)

巴菲特:

讓我們在這裡聚焦在一個我們省略的數字,但這個在媒體報導中卻比其他數字出現更多次:本期淨利。雖然那個數字對大多數公司來說可能很重要,但它在波克夏幾乎總是無意義。不管我們的企業可能被經營得如何,查理跟我可以─相當合法地─使本期淨利在任何給定期間變成差不多是我們喜歡的任何數字。

Let’s focus here on a number we omitted, but which many in the media feature above all others: net income. Important though that number may be at most companies, it is almost always meaningless at Berkshire. Regardless of how our businesses might be doing, Charlie and I could – quite legally – cause net income in any given period to be almost any number we would like.
———Warren Buffett’s Letters to Berkshire Shareholders, 2010.

筆記:

( 皮諾丘,資料來源:維基百科,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Pinocchio.jpg。 )

在分析企業的獲利能力時,最令我們擔心的就是盈餘操縱的問題,而其中最容易操縱的部分就是本期淨利以及每股盈餘 ( EPS ) ,從巴菲特的這篇文章中你可以發現,本期淨利和每股盈餘甚至能合法地調整成經營者想要的數字,是的,你沒看錯,合法地。

而新聞媒體最喜歡報導的卻剛好是這些數字,因為它們簡單易懂而且話題性十足。舉例來說,一家公司股價50元、每股盈餘5元、本益比10倍,簡單的幾個數字就能吸引投資人的目光,讓人津津有味地把整篇報導看完。雖然說還是有少數的報導會協助讀者研究每股盈餘的組成,但是投資人最好還是要自己提高警覺,畢竟這劇本是經營者寫的 ( 我想現在你應該知道正直誠實的經營管理團隊是多麼重要的了 ) 。

***

巴菲特:

我們有這種靈活性是因為在投資上的「已實現」利得或損失會進入本期淨利數字,而「未實現」利得 ( 和在大多數實例中的損失 ) 則排除在外。例如,想像波克夏在某一年增加了100億美元的未實現利得並且同時有已實現損失10億美元。我們的本期淨利─這只會把損失算進來─將會被報導說比我們的營業收入還「少」。如果我們同時在「去」年又有已實現利得的話,新聞標題可能會宣稱我們的盈餘下降了X%,但事實上我們的業務可能已大大的改善。

We have that flexibility because realized gains or losses on investments go into the net income figure, whereas unrealized gains (and, in most cases, losses) are excluded. For example, imagine that Berkshire had a $10 billion increase in unrealized gains in a given year and concurrently had $1 billion of realized losses. Our net income – which would count only the loss – would be reported as less than our operating income. If we had meanwhile realized gains in the previous year, headlines might proclaim that our earnings were down X% when in reality our business might be much improved.
———Warren Buffett’s Letters to Berkshire Shareholders, 2010.

筆記:

在會計的處理上,「已實現的資本利得或損失」會算到損益表裡,所以本期淨利就會被影響到,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你花10元買了股票,它漲到20元,你賣掉它賺了10元,這10元就是已實現利得,它就跑到你的口袋裡了;而「未實現的資本利得或損失」不會算到損益表裡,但是它會算在資產負債表裡,同樣的例子:你10元買進的股票,漲到20元,但你還沒賣掉,未實現利得是10元,它會暫時呈現在你的對帳單裡。

由於媒體喜歡報導公司口袋裡有多少錢,而不是公司對帳單裡有多少錢,因此有的經營者便會把對帳單的錢和口袋的錢移動一下,以便誇大公司賺的錢或隱匿公司虧的錢,但一般則是為了讓EPS的表現穩定。

我們以下表來做個簡單說明,公司A與公司A+是同一家公司,只是財報表現的方式不同,你可以看到公司A有一筆100億元的未實現利得,而公司A+則是把這筆100億元中的50億元實現掉,變成50億元的未實現利得和50億元的已實現利得。

我們假設這家公司有10億股,結果就是公司A的每股盈餘是10元,而公司A+的每股盈餘變成1.5倍,也就是15元。你沒看錯,這是同一家公司,而且這是合法的。而新聞媒體可能就會把公司A+報導成一個超級獲利機器 ( 和公司A的EPS相比 ) ,公司股價可能也跟著向上飆升,直到那筆未實現利得用完為止。

因此,在分析獲利能力時,除了觀察損益表的營業利益、稅前淨利和稅後淨利,也要記得觀察資產負債表的變化,這樣你就會在正確的軌道上。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